据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NationalClimaticDataCenter、NCDC)数据,我们刚刚度过了气象观测史上第三热的6月!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球表面温度高出20世纪同期平均值0.92摄氏度(简称度,下同),为年有较完备现代观测以来6月第三高值,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最高值刚刚出现于年6月,偏高程度达到0.96度。
在这当中,其中北半球偏高1.11度,南半球偏高0.72度,陆地表面偏高1.29度,海洋表面温度偏高0.78度。而从空间分布上看,在海洋区域内,西北非近海区域,赤道印度洋地区,南海北部,台湾以东近海,日界线西侧的赤道太平洋海温再创观测史新高。
而在陆地区域中,我国云贵高原和华南地区、朝鲜半岛大部、东西伯利亚北部、欧洲斯堪的纳维亚中部部分地区、刚果(金)南部高原、哥伦比亚大部气温创下观测史新高,此外全球陆地大部分地区都呈现气温偏高趋势,气温偏低的区域寥寥可数。
通常认为,全球月均温度受到较短期(时间上数月-年际尺度)的自然变率,最典型的情况是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为代表的ENSO,和较长期、以人类活动(包括温室气体等排放、对地表的改变等)对气候系统影响的气候变化趋势共同影响,其中后者在百年尺度里占主导地位。
在短期自然变率方面,随着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急剧变冷,可能在随后的秋季出现一次拉尼娜事件发展,这导致了6月份气温偏高幅度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形下,下半年气温再创新高的概率也有所降低。但这并不是可喜的消息——从长期看,若人类活动的辐射强迫持续稳定或进一步增强,全球均温在未来再创新高只是时间问题,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也将明显上升。
本文特约作者:mikeliang(风云梦远),气候研究者,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