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志纲智纲智库创始人
01序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提起东北,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几张面孔。可能你身边仅有两三个东北人,但在沉闷的日子里,只要有他们在,话题一开,阴霾为之一扫,周围就会弥漫着乐活、喜庆的氛围。
“东北人”被笑称中国的“开心果”,鲜明的存在感和辨识度极高的东北特质,让“东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风靡全国。
认真来说,东北并不完全是东三省,除了黑吉辽,河北北部的承德、秦皇岛市和内蒙古东北部的一部分——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都属于泛东北,蒙东地区5盟市的面积甚至占到了东北地区总土地面积的45.2%。
这么多年的记者和策划生涯中,我几乎跑遍了整个东北。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这些大城市,黑河、漠河、绥芬河、丹东、延边这些小城,甚至包括蒙东呼伦贝尔等,我也曾因项目多次踏足,也认识了不少东北朋友。
我们这一代人,既见证了东北的光辉岁月,也亲眼看着它慢慢走向沉沦。从“共和国的长子”到“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经济不断失速的同时,也失去了舆论高地。日渐式微的家乡,是所有东北人心中的痛。
很多东北朋友偶尔也会问我:“东北的未来在哪里?”我一时也无法回答。今天通过这篇《东北往事》,解读这片承载上亿人光荣与梦想、快乐与忧伤的黑土地,也算是给东北的前世今生一个答复吧。
02烟火东北
从文化角度而言,东北是大中华版图上最年轻的区域,也是“开化”最晚之地。如果说中原大地如同规行矩步,仪态龙钟的老人,东北则是一个接触社会不久的楞头青。敢作敢为,敢爱敢恨,不受约束,率性而为,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它的可爱、可恨、可叹、可敬,都表现在这烟火气中。
有人说四川是中国的盐,我倒觉得从社会影响力上而言,东北才是中国的盐。
不管是老一辈喜剧人还是年轻喜剧演员,东北人的比例都很高。老一辈如赵本山、范伟、潘长江、*宏,年轻一代如开心麻花的*、小沈阳,快手平台上超过五成的东北主播,乃至我们身边的普通东北朋友,他们让中国变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尤其是赵本山,俨然已经从普通艺人变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既象征了东北人的幽默达观,也从侧面印证了赵本山文化产业帝国的成就。今天很多人都抨击赵本山,是非功过本文无意多说,但不管这位“本山大叔”经过了多少风雨,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与普通百姓共情的能力。
很多人看待中国广大的草根群体,往往抱的是科学家研究太平洋土著的心态,又或是成功人士俯瞰凋敝乡村时的悲天悯人。只有赵本山的小品,能让无数为生存奔波的人们,在一元复始的新年放下焦虑和疲惫,笑几分钟,然后收拾心情走向明年。你可以大加批驳,但这几亿普通的笑声和背后的共情,或许就是东北喜剧文化产业真正的魅力。
东北人的幽默感从而何来?
我想大概有几个原因,第一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极低,时间极长,所以东北人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户外活动,只能在室内猫冬,在漫长且无所事事的冬天,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聊天,语言得以洗练凝华,逐渐成为东北人张口就来的日常用语,这大抵是东北人幽默的起源。
第二、东北过去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生猛不羁,近代闯关东的汉人大多也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流民,不懂寻章摘句。因此他们极善于用常见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东西,这种语言的艺术充满了来自草根的生命力,画面感很强,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东北喜剧能风行全国,和东北话的普适性有关。东北话和普通话极其接近,但比之又更生动活泼,既让人能听懂,又趣味横生。哪怕是同样的内容,经东北人的口一说出来,再带上配套的方言口音和表情,就会完美地诠释出一种喜剧效果,即使那些外地人听不懂的“成语”:吭哧瘪肚、秃噜反涨、破马张飞、吊儿郎当、黑不溜秋……随意粗粝之下,自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东北的地名也和东北语言一样,充满了随意性和幽默感。比如同样一座山,在广东叫笔架山,在江浙叫灵翠峰,在东北就叫“一撮毛”;同样一条河,广东叫珍珠滩,在江浙叫鉴湖,在东北,就叫“老母猪河”,你可以说它少内涵,但这就是鲜明的东北特色。
幽默感、嘴皮子利索的另一面,就是口惠而实不至,也就是常说的“大忽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态愈加丰富,东北人除了走上舞台,也走上了讲台,各色培训机构中的金牌讲师很大一部分是东北人,甚至还有一些东北人走上了传销等歪门邪路。
除了东北人天生会说话之外,这可能还和东北地域的特殊性有关。江湖人行走在外,往往会披上一层佛道的外衣,当这些人不见容于统治阶级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跑到关外,当时的东北山深林密,统治力量薄弱,民风剽悍,是流亡的最佳地点。长此以往,三教九流汇聚于此,再辅以民间盛行的原始萨满教遗痕,形成了东北“奇人异士”众多的局面。这也算是东北一景。
由于融入中原文化较晚,没有经历传统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东北女人也是一道迥异于全国的风景,网上曾经流传一些关于东北地域黑的言论,其中就有一条是东北男人打老婆。依我个人见识而言,这条反过来似乎也成立。
我们公司曾经有个员工,很有才华,性格却是温吞水。娶了一位东北夫人后,日常的生活就是被老婆追着打,无论他躲到哪个兄弟家里,都会被老婆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和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如有神助,找到以后带回家,回家继续打,打的受不了他再跑,最严重的时候,真应了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里的那句:“医院缝五针”……
最后两人就这样硬生生打的离了婚,有一次我开会,他的太太闯到了公司前台,威风凛凛,这位老兄“嗖”的一下跳出窗户,躲在了窗沿下的花丛里瑟瑟发抖。
后来在网上看到新闻,全国第一个男性家暴受害者庇护宿舍在沈阳开设,专门服务被老婆打的不敢回家的东北男士,我不由感慨,庇护所开的实在是太晚了一些……
我们公司的智库上海中心的总经理路虎博士和夫人都是东北人。对于东北女人的强势,他也感受很深:“跟你说多少次了,穿过的袜子不要乱扔!”……“跟你说多少次了,用这个抹布擦碗,不是那个!”
老路很委屈的说:“她有五六块抹布,长得都差不多,我能分清楚吗?不做家务要被骂,拿错抹布也要挨训,语气还很凶。”
我在网上曾经看过一个段子:“东北老婆太强势,怎么办?”网友回答很有意思:“在她面前砸个碗,她要是被镇住了,那没事了,她要是没被镇住,你顺势一跪也行。”这个答案虽然有抖机灵之嫌,倒也的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东北女人的优点很多,热情爽朗,持家有方,但性格也要强,在东北,家里面必须要有一个话事人,用策划的术语来说,就叫做“抢占制高点,把握话语权”。这种掌控欲在土匪时代表现为座山雕,在*阀时代表现为张作霖,在海晏河清的当下,就表现为“能顶半边天”的东北女人。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东北这片土地的精彩,一大半都要落在东北人身上,因此想要了解东北,首先要认识东北人。
03东北人的“三碗面”
哪怕再简单的人,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更遑论这数以亿计的东北人。从江湖到庙堂,从海内到海外,从城市到乡村,从网络到现实,从高官巨富到最普通的下岗工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东北众生相。
作为近代最先接触世界的两大区域,东北和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列强入侵带来了畸形的繁荣,也带来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东北和上海成了鱼龙混杂的大江湖。
纵横上海十里洋场的青帮大亨杜月笙,谈及人生经验时说道:“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和情面。”
这与其说是上海特色,不如说是江湖规矩,最能体现这三碗面的,就是东北人。
东北人的第一碗面,叫做人面,也叫体面。
体面,是我对东北人最早的印象。
在我小时候,第一抹穿透大山的现代文明曙光,就是东北人带来的。我十五六岁,也到了工作的年龄,彼时三线建设如火如荼,母亲成天琢磨着给我在工厂找个工作。附近最好的工作机会在六盘水的两个援建厂,一个是六盘水矿务局,另一个就是鞍钢援建的水钢。
矿上主要是山东人,钢厂则以东北人为主。东北工人们,一个个穿着劳动布裤子,脚踏翻毛皮鞋,身披毛领大衣,再带一个皮帽,简直体面得不得了。有些县城的青年有幸进了钢铁厂,搞到这么一身行头,过年回家探亲时,立马成了朋友圈的中心。而那些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穿着打扮气派的东北人,更是我们这些小镇青年仰视的对象,也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
不止是贵州,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的干部和工人在全国都是香窝窝。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就是从东北调去的。当时深圳缺干部,面向全国招聘,东北籍干部占了大部分,局级一抓一大把,连出自东北的市委书记、市长就有厉有为、*丽满、李子彬、李鸿忠、刘玉浦、马兴瑞等,东北籍干部成建制的出现,并不是拉帮结派,而是东北籍的干部往往学历又高,形象又好,口齿又清晰,*治素质也强。
总之一句话形容:有型有款,拿得出手。
年,我第一次去东北采访。从大连一路到沈阳、长春、哈尔滨。那是东北最风光体面的时候,涌现出了大量的改革破题者和亮点,沈阳的关广梅,齐齐哈尔的宫本言,还有后来飞机失事的沈阳市长武迪生,都是享誉全国的改革名人。我曾采访过武迪生,确实是才思敏捷,雄辩滔滔,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当前的形势到我们的任务,张口就来,这也算是东北官员的一个典型缩影。
这次东北之旅,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日我去火车站购大连赴沈阳的车票。购买者二三十人本来不太多,可售票窗一打开,如同在国内其他火车站常遇到的情景那样,人们一拥而上,一窝蜂将个窗口挤得严严实实。你撞我挤,都想在第一时间买到票。
经验告诉我,在这种无序状态下,通行的只能是“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之法则了。正值无奈,突见旁边冒出一个蓝色工装的汉子大喊着:“排队、排队!”一边扑上咬成一团的人群:又是喊、又是拉、又是吼、又是骂……“乱世用重典”,汉子这略嫌粗鲁的维持秩序法竟是立竿见影,刚才还纷乱不已的人群,按他的调度乖乖地排成了队,秩序井然。汉子就挪到窗口边去防加塞者,继续扮演起警察角色来。
经验告诉我,凭近水楼台之利,汉子该优先购票了。话又说回来,自古“打江山者坐江山”,汉子优先购张票,相信众购票者亦不会觉得过分的。然而我的推断又错了。这位关东大汉守在售票口,硬是让排队的人一一买到票,他最后一个购票离去。
我当时真是感慨万千,在广东待了快五年,早就习惯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冷漠,久闻东北人急公好义、豪爽坦荡,此番算是切身了解。
更深入了解东北文化以后,我逐渐找到了这种“急公好义”背后的原因,在东北人的世界观里,追求的不仅仅是功成名就,维持自己世界观的自恰,维护自己的名誉,保持自己的形象,维持基本的道义观念同样非常重要。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体面。
东北人的第二碗面,叫做场面。
东北人讲究排场很有名。辽宁有句俗语叫做“料子裤子,苞米面的肚子”,说的就是这种现象。经济衰落已久的东北,依旧是奢侈品销售的重镇,特别是钟表、珠宝、汽车等“硬奢品”。沈阳很多大牌奢侈品店,坪效比北上广深还要高。土豪们不必说,但广大工薪阶级都热爱买奢侈品,一身家底大半在行头上,这在东北人看来毫不奇怪。
当年在哈尔滨,朋友们请我吃了一顿正宗东北宴席。让我对东北的场面,有了真正的领教。
簸箕大的菜盘,全鸡、全鸭、全鱼、冻大虾、酱牛肉、烧猪排……每一盘菜肴都是盛得满满的,前前后后一桌共有二十来个菜,平摆摆不完,就像垒宝塔式的一层一层往上垒,足足垒了五六层。
大虾刚吃了一只,就难觅第二只,已被其他菜盘牢牢压在底下,多数菜肴同大虾一样,刚露了个脸,就被新上菜肴牢牢覆盖了。这到底是给吃还是给看?抬眼一看席间众人,已经投入激烈的酒场鏖战中去了。
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过去。桌旁堆起两箱空啤酒瓶、四五个白酒瓶,就像撒满战场的空弹壳。酒足饭饱,服务员上来打扫战场。大部分菜肴至多动过三分之一,有的根本动都没动过。我问这些剩菜拿回去怎么办?“喂猪呗!”我痛心于太过于浪费,朋友斜我一眼,质问:“人难道还能吃吗?!”
对于东北人来说,衣食住行的攀比只是寻常,最大的攀比项就是情人。在东北“包小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并非东北人包小三者众,而是他们“包”的光天化日。
90年代我到东北采访,一位当地新闻界的领导正在大宴宾客,满满当当几百号人,其中不乏*商各界名流。
我一打听,才知道这桌盛宴,居然是为了庆祝他和小三甜蜜爱情三周年,两人光天化日之下先是拥抱,继而接吻,然后又交换戒指,毫无顾忌。
如果说南方人包小三是为自己包的,东北人就是带出去显摆的:“看这脸蛋儿,看这身条,漂亮不!”一个肤白貌美、盘靓条顺的小三,给人带来的精神需求满足甚至超过生理需求。
对于东北人来说,场面真是太重要了!
东北的第三碗面,叫情面。
相较千年华夏文明正朔,东北是中国最年轻的疆域。像极了美国西部,文化尚浅,大进大出,无道德操守之垂范,无乡规民约之约束。即使是从中原闯关东过去的移民,那也都是属于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一群人,甚至有些严格来说亡命之徒,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好勇斗狠,数不胜数。
我曾去牡丹江虎林“林海雪原”故事地踏访传奇英雄杨子荣故地。意外地发现,杨子荣、小炉匠等人,除了立场以外,其他都一样,都是来自闯关东的山东流民,甚至都同为胶东牟平县。都当过胡子,反正有枪就是草头王,好勇斗狠,为的就是一个谋生二字。
最后厮杀,各为其主,核心遵循的还是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这里几乎没有自圆其说的宗教,也没有支撑基层社会的宗族体系,再加上战乱频仍,社会不宁,维系社会的传统力量让位于江湖规则,导致东北人这种“丛林”意识,至今犹炽。
什么是江湖?家之外、国之内,均为江湖。这个典型的中国特色词汇。和众多中国式的概念一样,你无法给它下定义,但它又无处不在。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比**更大的是*权,比*权更大的是国家,比国家更大的是什么呢?”他们你看我我看你,我说:“是江湖,**可以更替,*权可以倒闭,国家可以衰亡,唯独江湖永存”。
这么多年,我也见过不少东北道上的大哥,这些江湖大佬有的像浸淫*坛多年的大佬,有的像文质彬彬的读书人,还有的像和气生财的商贩,那些成天喊打喊杀的,往往只是最低级的街边仔。
明火执仗、嚣张无度的枭雄倒也有,但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留下来的大佬们,做事情很有分寸,也很懂规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甚至扮演着稳定器、变压器的作用,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组成分。毕竟这个世界在黑与白之间,有着广阔的灰色地带,这就是江湖的发挥空间。
江湖不是一言不合、生死相搏,用东北王张作霖的话来说:“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在东北,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人情来解决,一群东北人谁也不认识谁的时候,往往会先自报家门:我是谁谁谁的同学,我是谁谁谁的朋友,我曾经和谁谁谁在一起吃过饭……拐弯抹角总能找到共同点,然后就是一见如故,推杯换盏,开始进入东北人最熟悉的氛围。
讲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读者或许能更直观的理解东北的江湖。
多年前,一位东北籍老板请我去哈尔滨考察,这位老兄在南方倒卖发了财,在黑龙江也算是一号人物。酒罢回宾馆,他先快步进入电梯,按住开门键等我进来。这下可好,电梯里还站了一个酒气熏天的男人,搂着一个姑娘,张嘴就是“妈了个八子,浪费老子的时间”,随后就是一串熟练的污言秽语。
我身边的这个老板朋友也是能动手绝不吵吵,一句话不说直接开打。两个大男人在电梯里扭打在一起,到了三楼电梯门一开,两个人搂抱着滚了出去。那朋友的跟班在楼下听见动静不对,三步并两步从楼梯跑上来,围着醉酒男人就是一通猛揍,撒气之后才扬长而去。
没想到不久之后小弟来报,不好了,刚刚揍的是某个江湖大佬的狗头*师,今天从号子里放出来,刚喝完接风宴就被我们给揍了。对方已经放出话来,没我们好果子吃,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当天晚上,我可算见识到了江湖究竟是怎么运作的。一个个电话流水般打出去,最后终于找到了中间人,是当地*法系统的高官,和双方都交情不浅。第二天高官摆酒做东,两方人马来齐后,高官破口大骂,“妈了个巴子的,大水冲了龙王庙,都是自家兄弟啊!”,几句场面话下来,原来剑拔弩张的气氛迅速缓和,推杯换盏几轮过后,两方甚至抱头痛哭,从此江湖上又多了一个好兄弟。
酒席散罢,我问那位老板:“如果没找到中间人怎么办,”老板说到:“那只能开干了,干到一方认输为止。谁都不可能认怂,但谁也不想真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中人”。似笑非笑间,让我对江湖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东北人的性格是鲜明的,也是复杂的。想要了解这种性格的由来,首先要回顾东北的前世今生。
04农耕时代的最后胜利者
自有文字开始,东北就已载入典籍。《尚书·禹贡》中划天下九州,其中“冀州”涵盖了辽宁的西部,而“青州”则把辽东半岛一带划入辖区之内。
由于偏居一隅,所以东北没有中原地区那么复杂的朝代变迁,在世界进入近代化以前,东北一直是本土少数民族的舞台,他们周期性的崛起或衰落,强盛时便走出白山黑水,布武天下,辽金元三朝乃至后来的满清,都源自东北。
和很多以劫掠为主的草原民族不同,自东北的游牧民族大多有着建立统一大帝国的野望,鲜卑建北魏、契丹建辽、女真建金、蒙古建元、满族建清,这些东北游牧民族的一致性行为,和东北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既有深山密林,又有肥沃土地,东北的游牧民族身上集渔猎、游牧、农耕三大特征于一体,再加上距中原的距离和落后程度恰到好处,他们更容易适应中原文明,建立与中华的二元封建*体。
农耕——游牧漫漫两千年的拉锯历史,最终以来自东北的满族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古典王朝为结束,清朝也代表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
现在有一些狭隘的大汉沙文主义者,把清朝批驳的一无是处,仿佛清王朝的腐败统治是中国近代沉沦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不够客观的,清朝就像是白垩纪末期的恐龙,进化得无比专业,无比适应环境。但正是因为彻底进化使其丧失了改变的源动力。一旦环境发生改变,三千年未遇之变局到来,清朝只能和恐龙一样,成为大时代的殉葬者。
在经略西域和草原方面,清朝远胜过中国其他王朝。满清入关除了带来万平方公里白山黑水的嫁妆外,更用了近一百五十年时间,陆续征服了明疆域以外的准噶尔部,回部,西藏,青海,喀尔喀蒙古等,将王朝疆域推进至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广阔领域,再加上将收复台湾纳入清廷版图,奠定了现代中国的雏形。
年英国伦敦出版的中国与日本地图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太沉醉于自己的历史叙事,而忽略了文明演进的复杂性。中国历史上纯粹的汉家王朝只有汉、宋、明三个朝代。而且任何王朝的历史发展都有游牧民的参与,游牧民不是与国家背道而驰的边缘性存在,他们曾是挑起天下的中坚力量,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即使在王朝后期一再割地(总共割掉了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仍有平方公里,比明疆域要大三倍。这为中华民族日后的伟大崛起留下了宝贵的战略纵深。
05工业时代的奇迹缔造者
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布武天下,煊赫一时,但东北本土长期以来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大清帝国建立后,把东北当成了自家祖宅和龙兴之地。清王朝在东北设立了三个“将*”,盛京将*、吉林将*和黑龙江将*,以将*府衙进行管理,只保护不开发。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满清龙脉所在,守着大好江山,谁也不想在自家祖宅和祖坟上动土。自顺治朝至鸦片战争,两千里柳条边封东北,尽一切可能禁止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一切采参、猎貂等活动。在这种封禁*策下,东北一直处于线性发展的漫漫长夜。以至于新中国成立时,黑龙江地区的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还处在原始或半原始社会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北的古代史和近代史是半割裂的,如果说几千年古代史对于东北工业时代的崛起有什么影响,可能只有一条:因为过度原始,导致东北几乎没有强大的地主或宗族势力,对比江浙和华南地区,东北的封建势力和小农经济对工业化的阻碍极小,加之人口以移民为主,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容易诞生工人阶层。
东北真正的剧变,来自于帝国主义列强扩张带来的现代化浪潮。在20世纪上半叶,东北以奇迹般的速度,完成开化与开放,成为中国近代版图中极为重要的角色。
纵观世界,这样狂飙式的发展都十分罕见,其速度堪比深圳、迪拜的奇迹崛起。短短几十年,东北不仅实现了高度的工业化,而且建成了完善的现代*事、教育体系,当时东北大学的人数是北大的好几倍,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也是北大的六倍。即使以国家的标准来看,东北也堪称一大强国。世人皆知旧上海、老香港的繁华,却不知20年代中期的哈尔滨和沈阳同样是最发达的远东城市之一。
东北的兴衰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息息相关。
如果说千年以来东北都是游牧天堂的话,那么近代以来,故事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热兵器已经抵消了马蹄的威力,铁路更将工业化的力量推进到草原深处,现代国际地缘*治的棋手已经选择了这片广阔天地上展开了角逐。
从地缘*治视角看,面积占东北亚总面积的8.9%,人口占35%的大东北,是在东北亚的核心腹地。地缘*治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东北的经济走向。
东北的快速崛起,大致经历了日俄冲突、伪满洲国、再到共和国长子这三大过程。
第一阶段,日俄两大新兴帝国主义豪强在东北亚迎头相撞,导致东北的地缘重要性急剧升温,再加上铁路带来的大量资本输出,东北就这样被列强生拉硬拽,进入近代工业社会。
几百年来,东北一直是偏僻冷寂之地,虽然地处于几国交界,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天寒地冻,人口比东北还要稀少;朝鲜虽属于中国的藩属国,但处于农耕文明,对中国几无影响力;而日本也还处于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整个东北亚可谓黎明静悄悄。
19世纪中后期,东北亚的地缘*治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来自沙俄,沙俄作为新兴帝国主义豪强,在瓜分世界的步伐上远远落后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在西线,沙俄已经扩无可扩:中亚和巴尔干地区均陷入僵局,再加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沙俄对奥斯曼帝国的推进也告一段落。而三百年来,寻找不冻港是沙俄始终的战略目标,在实现对中亚和*的成功入侵,如果把沙俄比作西伯利亚双头鹰的话,鹰首已经由西顾欧洲转向东顾亚洲。
通过《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沙俄鲸吞外东北,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部分纳入版图,其中包括港口重镇海参崴。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下令: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条横贯亚伯利亚的铁路。这是沙俄东部大开发的第一步,也是东北崛起的历史性契机。
这条西起莫斯科,东至远东太平洋港口海参崴的远东大铁路,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图谋占领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及西北,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以期在中国东北或朝鲜夺取不冻港,进而控制太平洋沿岸,从而同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海上霸权。
这些年我曾经几度赴海参崴考察,街上行人尚有不少*种人,但已经沦为少数民族。所见所闻让人感慨万千,遥想当年,中国地图尚如秋海棠之圆满,今日之中国却变成了“铁公鸡”,沙俄对我国疆域的蚕食,一至于斯!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工,深深刺激了另一个新兴帝国主义豪强日本,原本只是蕞尔小国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雄起,其野心持续膨胀,而岛国的局限性限制了日本的发展前景,因此日本开始实施大陆经略*策,“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将东北视为第一站。
沙俄势力沿火车一路向东,而日本控制了朝鲜半岛,同样蠢蠢欲动。一方意图南下,一方意图北上,夹在其中的东北,成了日俄两大强国扩张国策的碰撞点。日俄战争开始在我国的领土爆发,尽管帝国间的角逐充满了血和泪,但客观上把东北带入了东北亚一体化的浪潮中,奠定了东北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工业体系基础。
日俄战争后,日本虽然获得了战术性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却得不偿失,国内经济濒临崩溃。看似打得不可开交的两国形成了战局之下的默契,联手瓜分东北。
为了牵制日本,清*府也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年,清*府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在东北境内修筑铁路。
铁路的到来意味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以农耕或者游牧为界,它瞄准的地上地下的资源和因铁路而繁荣的商业。这条丁字形铁路,奠定了东北的框架。因为铁路经过,当年还是小村庄的哈尔滨,一跃成为东方小巴黎;长春也取代了吉林市,成为吉林省的中心。
顺铁路而下的除了*队和工厂,还有源自西方的生活方式。东北是中国欧风东渐最早的区域之一,大列巴面包,红肠、啤酒纷纷流入中国。十月革命后,很多受迫害的贵族逃到了东北,他们带来了钢琴、舞蹈、美声等现代艺术。今天额尔古纳的俄罗斯族,其实就是山东淘金汉子和俄罗斯逃难的贵族妇女结合形成的民族,他们的艺术造诣、生活品味明显可以看出长期浸染的贵族气质。
造就东北奇迹的第三股势力,是本土奉系*阀张作霖。尽管这段历史现在被有意淡化,但必须承认的是,在他统治的20年间,东北实现了人口、工业、社会的多重腾飞。东北成了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粮仓,依托领先于全国的铁路系统与东北丰富的资源,东北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工厂、炼钢厂和造船厂,钢产量达日本的40%。是当时中国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
不仅工业化发达,东北还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铁路网,从哈尔滨火车站能买到去欧洲各大城市的火车票,中国和欧洲的往来电报也要通过哈尔滨进行中转,当时的哈尔滨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亚洲第二大国际都市。
铁路的开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经济、社会、*事各个方面发挥了深刻的连锁作用。最典型的就是“闯关东”。
受电视剧《闯关东》的影响,大众认知中的闯关东是一场民间自发的流亡血泪史,而且闯关东的移民主要还是耕种或从事传统手工业,过着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农耕渔猎生活,这其实是文艺作品带来的误会。早期的闯关东或许真是如此,但伴随东北的快速工业化,*工厂、钢铁厂、面粉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整个东北面临巨大用工缺口,因此才有了张作霖想方设法的从关内往关外运人,闯关东的移民一大部分都进了工厂,成了中国最早的职业技术工人。
《闯关东》剧照从规模角度来看,闯关东其实是一场张作霖有组织的人口大迁移,且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火车。
从二十世纪初京奉铁路全线通车起,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高速增长。除了原本的山东移民外,大量来自河北、河南、江苏、山西、湖北等地的移民进入东北。黑龙江人口从年二百万增长至年六百万,不到二十年间,超过三百万人从关内定居黑龙江。整个东北的人口在年至年间大约增长两千万,平均每年都有接近一百万人从关内来到东北定居,东北人族群的基本认同,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张氏父子对东北的耕耘,无论在*治、经济还是国防方面,都具有重要而长期的意义,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日本势力范围,东北的发展进入伪满洲国时代。日本照搬巴黎的城市规划设计规划了长春,将哈尔滨打造为高度国际化的东北亚商业中心。按照日本*部的战略判断,一旦和美国开战,日本岛本土有可能面临美国的致命打击,因此日本很早就开始实施经济中心的大转移,长春甚至一度被称为“日本新京”。
在这期间,日本在鞍山发现了铁矿,在抚顺建立现代煤矿,钢铁行业大大繁荣,日本人投资了从电器到机械、医药、农业、*垦各行各业,修建了京大线。东北年平均移入万人左右,到解放前夕,全区人口已超过万人。此外,有大约30万日本人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到东三省来开垦农业。
日本一方面依靠伪满洲国的产出,支撑其对华侵略战争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工业经济体系的全面建成。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为11.5%,年达到23.8%。而据年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年才达到18.96%。
到年9月,东北铁路达到公里,而当时全国的铁路总里程仅接近两万公里。年,东北的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已成亚洲翘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85%。换句话,当时东北约等于30个上海。二战后期,伪满洲国甚至超越了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经济体。
除了众所周知的年日俄战争外,年日俄还在诺门罕发生过一场战役,我曾专门赴呼伦贝尔考察,追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场诺门罕战役,实质上是日本和苏联的生死较量。对于苏联来说,如果东线失败,他将不得不面临东西双线作战的危险;对于日本来说,如果失败,将难保在东北亚的利益,只能放弃北进战略。双方各派出了5-6万的兵力,其中更包括大量的坦克车与装甲车,投入大量精良的武器装备,史称第一次立体战争。
在短短的五个月之间,日*元气大挫,而苏*则大获全胜,日本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苏*的机械化部队在诺门罕几乎全歼日本唯一的一个坦克师团,更毙伤俘虏日*达5.4万人以上,朱可夫也一战成名。而二战的历史也从此被改写。
日本*部北上汇合德国和南下控制太平洋的长期战略路线之争,以北上派的彻底失败告终。随后爆发珍珠港事件,引起对美太平洋战争。而在苏联方面,从此东线无战事,可以把所有的兵力投入到了对德战争中。这一役中,苏联和日本的坦克飞机把诺门罕变成钢铁战场,更昭示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征服和改造的开始。小小诺门罕,居然成了撬动世界大势的关键锁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东北的战略地位。
诚然,列强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并不是为了造福东北,而是为了满足扩张的野心,掠夺资源。日本人在经济殖民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日后的苏俄更是借“剿灭关东*”之名,在东北进行了疯狂的劫掠,无论厂矿、企业还是基础设施,能拉走的全都拉走,甚至连铁轨都拆掉。
但不可否认,列强间的战争和经济殖民,尤其是日占时期,大量的铁路、厂房、机器、技术和工厂组织制度永远留在了东北,客观上为东北奠定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而在成熟工业化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商业、服务业,让东北从蛮荒走向文明。
东北崛起的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
建国之后,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这时的东北迎来了最好的地缘*治格局:头枕苏联外蒙古,背靠朝鲜,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温暖怀抱之中。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是首屈一指的资源大省、重工业大省、战备大省。能源、钢铁和工业铁路基础冠绝全国的东北,顺理成章地乘上新中国工业振兴的第一班车。
在“一五计划”中,我国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完善一个,铺开大网”。这里的“一个”指的就是东北。于是“一五”计划还有一个别称“东北计划”。以年为例,对东北的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50%。苏联援助的个工业项目,有56个在东北。大庆油田让全中国告别洋油,铁人王进喜家喻户晓,一重、二重、一汽、鞍钢、哈尔滨轴承厂……东北对新中国工业发展站稳脚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苏交恶后,东北依然凭借着良好的发展基础领跑全国,并援建全国各类工业项目。在大三线建设中,很大一部分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都来自东北。
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为东北沉淀下了教育资源。据统计,东北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在校大学生占比高居全国第一位。吉林有近60个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辽宁有多家科研所、77所高等院校,更不用说赫赫有名的哈工大,东北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通为起点,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积累,东北步入了最辉煌的阶段,这也是东北人最硬气的时候。
06沉沦:观一叶而知天下秋
随着时间步入90年代,情况好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广东靠南洋,山东靠老乡,北京靠中央,只有我们东北,靠的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这句俗语精准道出了东北衰落的一大原因——时代变了。
自建国以来,国家全力扶持东北,在那粗犷、浓烈、严峻的时代里,东北也同样扮演着“奶妈”的角色。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对外输血也没有停止,甚至更加严重。年,国家就对广东实行特殊的包税制,-年广东上缴国家税金多亿,同时期的辽宁按老制度上缴利税亿,此外每年按计划,调出大量资源产品供应全国。
任何一场社会变革有收益,也有成本,应该说东北是改革开放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之一。
年,农业部提供了一份数据,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3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的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相当于后者两倍多。观一叶落则知天下秋,这个看起来和东北无甚关系的数据,标志着一个时代无可避免的走向终局。连乡镇企业都能超越国企,更不要说那些来自市场的洪水猛兽。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方迅速成长,一方缓缓衰亡。量变逐渐积累为质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彻底深入,传统意义上的国营企业已经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日薄西山,再无任何竞争力,7、8年后,东北的衰落既显得猝不及防,又充满了某种结构性的必然。
东北衰落并非个例,那些计划经济时代大量资源堆积起来的区域,都会面临后工业化浪潮的严峻考验。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而言,不管是美国的五大湖区,还是德国的鲁尔区,这些以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业的地区,无不经历过衰落的周期。
地方工业逐年萎缩,人口增长缓慢甚至绝对减少、人才外流严重,GDP等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与主流地区的差距拉大。社会运转方式及地方社会心理滞后于时代。这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性问题。
除了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困境,国际地缘*治的降温也加速了东北的衰落。
年东欧剧变;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在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后选择“倒向西方”,远东地区经济持续恶化,人口外流严重。近在咫尺的邻居朝鲜因中韩建交与中国撕破脸,继而又引发了朝核危机,逐渐紧闭大门,东北背靠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
与此同时,另一大国日本的经济则陷入了停滞,就算有日企想要进入中国,东北也不再是首选。
美国作为新的超级大国,开始插手东北亚事务。朝鲜半岛局势变得扑朔迷离,极不稳定,成为新的火药桶。地缘*治风险加大的同时,经济的热度却在退潮,东北亚已成僵局。从这个角度而言,卧榻之侧的东北其衰落也有外在的必然性。
经济衰退的背后,是普通人的苦难。
-3年,垂垂老矣的国企再也坚持不住,轰然垮塌。一场席卷全国的下岗潮爆发,而以国企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东北首当其冲,经济一落千丈。
沈阳的铁西区曾是中国最著名的机械装备业基地,年代有“东方鲁尔”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铁西区也是“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这里还生活着近百万工人,是计划经济年代令人羡慕的存在。在那个时代,国企就意味着铁饭碗,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全都由单位解决。能够成为国企职工,是数亿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一个人在国企上班,全家都与有荣焉。
一个人无法选择出身,也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每次潮水涌来,都是个人与时代命运的转身。多年以来,接受着主人翁教育的工人,以厂为家,勤勤恳恳。“下岗”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陌生名词,也毫无思想准备。伴随着“买断工龄”办法的实施,一年的工龄只值几百块钱,几十年工龄的老工人拿了几万块钱,从此被抛向社会。
这一年的东北,茫然、失措、愤怒,最终只好向现实低头,大街小巷播放着的是刘欢《从头再来》——“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在感慨下岗职工的境遇时,我们也要看到国企改革的必要性与急迫性。从年亏损.76亿元,到年亏损.61亿元,全国性的国有企业衰退由来已久,很多僵尸企业早已毫无生机,靠着财*拨款硬生生吊着一口气,一吊就是七、八年。如果还狠不下心关停并转,只会耗空国家财*,引发更大的系统性危机。
除了下岗外,贪腐和国有资产流失也是东北衰退过程中爆发的严重社会问题。
没有人统计过,东北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转制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资产流失,又有多少的权钱交易隐藏在其中。这场国企改制潮与东北的江湖文化和人情社会相糅杂,成为一批权力寻租者的财富盛宴。光我所见过的,就有无数人赚得盆满钵满,极少数的获益者对应的是广泛的底层,饥寒交迫与穷奢极欲并存。
获益者们带着大量的财富,在三亚的豪宅里吹着海风,甚至成建制的远渡重洋。90年代洛杉矶的罗兰岗,几乎被东北人占领,甚至形成了广为人知的二奶村。宁静舒适的豪宅区里,小三们挺着大肚子走来走去,这幅场景成了美国对中国移民的经典回忆,前段时间我去美国考察,依旧时不时听到人们讨论东北人为什么这么有钱。这种豪奢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东北塌陷。
这么多年以来,“振兴东北”的口号每年都在喊,经济始终不见好。大锅饭、官僚主义和人情社会成了东北的标签,再加上近几年獐子岛等东北企业造假成风,把股民、投资机构乃至监管层戏耍一个遍,让东北的商业形象断崖式下滑,经济低迷也让东北在舆论场中被不断矮化。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到“投资不过山海关”,不过十年时间,东北人的形象就发生了度转变。
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再加上较高的城市化率与计划经济时代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策,使得东北出生率持续走低。年,黑吉辽三省出生率依次为5.98‰、6.62‰、6.39‰,位于全国倒数前三,远低于1.3%的“超超低生育率”。低生育率同时伴随着青年大量外流,使得东北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出和老龄化问题。
沧桑百年,风云变换,东北既经历了奇迹般的腾飞,又遭遇深渊式的坠落,东北的未来究竟该向何处去?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07东北,向何处去?
谈及东北振兴,地缘*治永远是一大关键。
东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是东北亚的天然中心,结合日俄、朝鲜半岛和蒙古的近代百年风云,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东北的兴衰与东北亚地缘*治变化密切相关。
智纲智库十分深入的研究过中国沿边开放战略,尤其是东北。5年,当时黑河的市领导邀请我为黑河做战略策划,在倾注了比较大的热情和精力之后,我们最后的战略策划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两国一城”。
黑河和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一河之隔,一衣带水的城市我见过很多,但“两国一城”不仅在中俄边境,乃至全世界可能都仅此一家。两座城市间本来修一座桥就可以连到一起了,但一直以来关系比较微妙,桥筹划了很多年都没做起来。
我当时和黑河的领导沟通,“桥固然重要,但桥不是全部,我们不能把宝全部压到桥上”,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黑河已经是苦寒之地。但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来说,黑河简直是宝地。后来按照我们的思路,*府全面接受了这套战略,认真打造了度假休闲和养老服务。
如今的黑河,俄罗斯游客遍及当地长街小巷,已经成了仅次于满洲里的中俄交流城市。不久前他们的领导班子专门到北京来看我,还给我带来很多当地土特产。到今年,筹划近三十年的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从黑河口岸进入俄罗斯腹地比从绥芬河和东宁近0公里,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除黑河外,漠河、绥芬河、丹东、延边等城市我们都深度参与了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尽管如今的东北亚局势,依然在美方势力的干涉下扑朔迷离,但稳定已是大势所趋。
给东北做战略时,我们曾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