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柴维尔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灭准噶尔后,准噶尔札哈沁部不但没被杀戮
TUhjnbcbe - 2023/3/13 18:39: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清灭准噶尔后,准噶尔札哈沁部不但没被杀戮,反而壮大,被称边人

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后,蒙古札哈沁部是一个让人崇敬和感动的存在。

札哈沁,蒙古语,守边人之意。为准噶尔主管防守边界,坐镇卡伦和巡查访察事务的人。后集中一处执守,渐形成札哈沁鄂拓克(意为部属,亦为部落长之名)。

美丽的阿尔泰山

扎哈沁部,为准噶尔分支,是清代准噶尔部扎哈沁宰桑玛木特族裔的专称。玛木特初为准噶尔宰桑,驻守阿尔泰山,游牧于布拉罕及察罕托辉附近。因驻守边境而获“札哈沁”(边人)之名。玛木特的经历很简单:噶尔丹策零时为准噶尔将领,噶尔丹策零去世后,达瓦齐自立为准噶尔部大汗。此时,准噶尔部内讧加剧,杜尔伯特部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率众附清,玛木特受达瓦齐命领兵追赶,为清*所阻。后来,玛木特看到达瓦齐成事不足,率众投降,被授内大臣,赐御前行走。准噶尔宰桑通祃木特卒后,玛木特受命兼辖其众。

年冬,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发生火并,被达瓦齐被击败,阿睦尔撒纳被迫逃到清朝求庇于乾隆帝,并于年,各杜尔伯特部台吉纳默库、和硕特台吉班珠尔率所部两万余人,归附清朝,被封为亲王。是年冬,玛木特随定北将*班第进*伊犁,任北路参赞大臣,与定边左副将*阿睦尔撒纳并进,立下战功,被授三等公爵,赐“信勇”号。同时,与阿睦尔撒纳结下怨恨。

清平定准噶尔图

年8月,阿睦尔撒纳叛,玛木特欲冲出重围,因寡不敌众被虏,后因怒斥阿睦尔撒纳背信弃义,被杀。春,其孙奉命扎木禅袭爵,随北路将*哈达哈讨叛附阿睦尔撒纳之乌梁海人。年,又随参赞大臣追捕逃亡之准噶尔人众,获嘉奖,于年授扎哈沁旗总管。此时,若再回望玛木特的归附和被杀,绝非他的封号“信勇”字意那么简单。

扎哈沁旗属科布多,驻地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莫斯特。年,因扎木禅孙托克托巴图属众已足丁,复增置1旗。牧地在科布多城南。东界喀尔喀,南接巴尔库勒(巴里坤),西至阿尔泰乌梁海,北邻喀尔喀屯田兵营地。这时,扎哈沁部已由准噶尔部的“边人”转化为大清帝国的“边人”。他们最初参与了反清战争,能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后,清廷对准噶尔部灭族式的杀戮里,被安置今蒙古国西部,能由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至人口万人、能由1个旗发展为2个旗,当然不能用幸运做以简单归结。

生活在*的蒙古族人

当后世把清*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定性为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边人”这一称谓中的智慧也便体现了出来——不仅是戍边,还要忠诚于祖国、忠诚于边疆,才能换得自己及子孙的平安。外蒙独立后,扎哈沁人大多数留在了当地,仅有少部人回迁*,最初生活在奇台、吉木萨尔一带,后有一部分生活在昌吉、乌鲁木齐、乌苏与沙湾一带[1]。

乌苏与沙湾这一带,尤其是乌苏的巴音沟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最早在*当兵的地方,但当时还是个小孩子,没什么文化,并不注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与信息,只是隐约地记得,在巴音沟有个叫牛圈子的地方,风景很好,雪山与苍松在周围像铁桶一样地呵护着部队的营房。我们平时很少外出,也很难见到当地的牧民,但现在回想起来,牛圈子这个流传下来的地名应该有早年游牧的痕迹。

乌苏巴音沟

至于奇台、吉木萨尔一带,我在年初离开*营后,做了报社的记者,曾经专门去当地采访过,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三台镇一带的准噶尔野马养殖场,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戈壁,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似乎也是以此为主的,绿洲是星星点点的分布。

当年,中国正北方及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可从今外蒙古翻越阿尔泰山到达至于奇台、吉木萨尔一带,奇台的北塔山就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吉木萨尔蒙语意为“沙砾滩河”,没有什么争议,但奇台之名的由来,却有着很多的说法,归纳起来大约有三一种:1.一块奇怪的台地;2.来自于契丹,是契丹人耶律大石当年西迁时留下来的;三是清朝才有的,是第7个*台。

众多的说法都是一种存在,而*台之说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年清廷对准噶尔部的战争。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年),清廷已采取措施,“在巴里坤屯驻*队以防准噶尔”。雍正五年(公元年),清廷“以傅尔丹为靖远大将*驻阿尔泰,岳钟琦为宁远大将*驻巴里坤”。陈兵边塞,注视着准噶尔部落的动向。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清廷把“征准噶尔用兵事宜,宣告中外”,最初都是从一个个*台上传递出的消息。

吉木萨尔

清廷让札哈沁蒙古人驻守边疆,但到了清朝末朝以及民国,这一带的边疆之事就变得更加不安定了起来,最为典型的事件是沙俄策动外蒙“独立”。当时,爆发了两场著名的战斗:科布多之战和察罕通古之战。

年1月,沙俄驻乌里雅苏台领事策动该地反动王公叛乱,并派兵将乌里雅苏台将*奎芳驱逐出境,占领了外蒙西北重镇。7月底,俄*和外蒙叛*开始进攻科布多城,虽受到我守城将士的顽强抵抗,但在8月20日,俄*和外蒙叛*还是骗开城门,进入了科布多。随后的第二年,俄*和外蒙叛*调整部署,进犯阿尔泰。先是侦察渗透,率*逐步进入阿尔泰境内,到冰雪消融的夏季7月,开始从察罕通古正面发起进攻。

杨增新

当时,*的守*是杨增新部,他们先后两次打败叛*,使其锐气大挫。但当时在北京的袁世凯却主张妥协停战。因此,*守*失去了反攻科布多的机会。直至年3月,北京*府经多次交涉,才确定外蒙叛*退出阿尔泰地区,*援兵从察罕通古退驻元湖,沙俄撤走部分侵略*,但仍有两连骑兵留驻该地。[2]

科布多最初是一个城名,雍正九年()在布彦图河畔筑科布多城。乾隆二十四年()扩建。乾隆二十六年于此设科布多参赞大臣,归乌里雅苏台将*节制,统辖阿尔泰山南北、厄鲁特蒙古诸部和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诸部。此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的地域也被称为“科布多”。

作为中国清朝西北边疆*区名的科布多,又称和卜多。东接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汗部,有驿道直达乌里雅苏台,西通塔尔巴哈台(治今塔城)、伊犁,南通迪化、巴里坤,北邻唐努乌梁海,西北与俄罗斯接壤。由于沙俄侵略以及外蒙古独立,科布多当代分属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

察罕通古又作扎哈布拉克,为清代科布多南路上的重要台站,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布尔根东南。

“民国六年,因我父亲和邻近部落发生摩擦,于是就给当时主管***事务的将*杨增新写信,要求来*居住,经杨将*同意后,我父亲就带了亲随侍卫60多户,由察罕通古到*北塔山,部落大部分的人仍留在原地。那时由于我母亲正在妊娠期行走不便,所以也未能和父亲同行。我九岁的那年(年)父亲暗暗派人将我们母子由察罕通古接到了北塔山。”[3]

北塔山胡杨

这是札哈沁蒙古人回迁奇台的由来,口述者旦登巴扎他的父亲叫棍布吾其尔,“民国二年,当时的中央*府给我父亲棍布吾其尔加封为郡王衔贝勒,领其部众在原地(科布多、察罕通古一带)放牧。”回迁奇台后,札哈沁部来到吉木萨尔县的三台镇喇嘛昭村,成为吉木萨尔(孚远)的居民,游牧在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南山的广袤区域,与哈萨克族牧民交错出现在哈密南山(巴里坤)到阿尔泰山广大的草原牧场。[4]因为没有自己的专属牧地,后来,一部分人又至沙湾、乌苏一带。旦登巴扎晚年就生活在乌苏四棵树。

杨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西部人文地理专家,也曾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灭准噶尔后,准噶尔札哈沁部不但没被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