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柴维尔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四期
TUhjnbcbe - 2022/11/25 22:34:00
白癜风光疗 http://m.39.net/pf/a_4512720.html

八国联*侵华战争

廊坊大捷

(一)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照会清*府,再次要求取缔义和团。年2月1日山东高密群众围攻德国铁路公司,相持数日并破毁铁路,至14日德*扬言要以武力镇压。年月1日帝国主义列强在渤海举行海*示威,显示要用武力干涉大清帝国。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府,限两月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驰入直、鲁两省代为剿平。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府内占据上风。年5月各国公使眼看清*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平乱。5月20日公使团会议提出调兵来北京,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府被迫同意。年5月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陆战队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年5月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美、法、俄、日、意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联*达余人。

(二)年6月日德、奥派兵8人抵京,年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征华计划相继得到各自*府的批准,进攻中国的战争爆发。年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由英国海*中将西摩尔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人当中有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其中外国男性人、女性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匹可供食用。年6月11日英国海*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征华战争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11日下午联*到达廊坊南10公里的落垡车站东大桥处,这时埋伏在道路两侧的义和团余人,在首领倪赞清的指挥下手持大刀长矛向火车上的联*发起冲锋,这场战斗又称东大桥之战。6月1日夜联*到达廊坊车站,由于铁路被拆毁,加上增援而来的清*和义和团民,双方在廊坊形成数日的对峙。14日八国联*到达廊坊火车站,前面的铁道被义和团拆掉。

(三)东大桥之战是年6月11日傍晚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与多名手持刀矛棍棒的义和团和民众在落垡车站东大桥处展开的战斗,年6月11日傍晚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乘坐的列车抵达落垡车站东大桥处,多名手持刀矛棍棒的义和团和民众从铁路两侧树丛中呐喊着冲向侵略*。事发突然让侵略者们惊愕不已、措手不及,他们立即窜回列车。为阻止侵略*进犯北京,义和团民冒着重炮、机枪轰击与侵略者展开血刃肉搏战,顷刻间义和团伤亡60余人。联*的一名英国上校*官在随*日记中也不得不承认义和团和民众在训练上所缺少的东西,却由他们的勇猛来补足。他们在优势的敌人面前很少怯懦,而更多的却是爱国心和信念,东大桥之战打响义和团武装反抗八国联*入侵中华的第一枪。6月18日下午2时许义和团向廊坊火车站发起攻击,战鼓声、呐喊声、刀枪撞击声惊天动地,数千名义和团民如潮水般冲向车站。这一仗直到下午4时结束,共打死联*50多人,伤多人。此战义和团阵亡多人,清*阵亡多人、伤00多人。在廊坊的多次战斗中义和团和清*共打死八国联*62人并打伤2人,廊坊一战后联*只能选择向天津撤退等待支援。

(三)据《武清县志》载:年春武清各村纷纷建起义和团坛口,义和团、红灯照活动遍及全县,并在境内蔡村、河西务等地相继发生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活动。武清义和团近万人在五月初十进县城举行游行示威,在关帝庙总坛口高喊“上法抵外寇,还我好河山”进行声势浩大的“树旗宣誓”。京津铁路自天津至廊坊大半里程途经武清下朱庄、杨村、*庄、豆张庄、东马圈五乡镇,武清县城总坛口距城南京津铁路十余里。当年义和团在天津河北区一带设有大坛口(总坛口),总首领曹福田(静海人)。年4月聚居北京东交民巷的十一国公使对清*的保护失去信心,于是向清廷提出自备卫队保护使馆的要求,几经交涉后总理衙门终答应要求但限每国只准许派0人。年5月1日英国79人、俄国79人、法国75人、美国5人、意大利9人、日本24人的卫队乘火车入北京。6月日德国水兵51人、奥匈士兵2人入北京,6月9日慈禧太后调董福祥的武卫后*进京。6月10日后北京使馆区与外界的电讯联络中断,于是各国急商增派援*入京。6月11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名(英*人、德*人、俄*12人、法*人、美*人、日*54人、意*40人、奥匈*25人)官兵组成联*先遣队,由英国海*中将西摩尔任司令、美国海*上校麦卡加拉为副司令、俄国上校沃嗄克任参谋长,从天津搭火车出发前往北京保卫使馆。

(四)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裕禄命聂士成率配备重机枪的精锐部队武卫*前往守卫天津杨村一带,西摩尔联*在廊坊一带遇到聂*及义和团的阻击,刚至天津西郊杨村便被清*和义和团包围。聂士成命令义和团打头阵上前线冲锋,结果在八国联*的机枪下伤亡惨重被迫掉头,但又被聂*用机枪扫射,在双方的机枪下义和团民被杀殆尽。此后清*和联*才直接交战,聂士成一向主张镇压义和团,而他所率的武卫*也常遭义和团袭击,聂士成曾在致荣禄的信中称:“拳匪害民,必贻祸国家。某为直隶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职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辞。”聂*在5月的一次镇压义和团毁铁路行动中枪杀五百多拳民,为义和团及清廷当*者端王所仇视。裕禄将阻击联*归功于义和团并大赏义和团,而聂*则分文无赏。聂士成6月奉命攻打天津租界时义和团乘机四处焚掠,聂士成派兵镇压,杀义和团千多人,招致义和团妒恨,诋毁聂士成通敌。清廷下旨督责,聂士成非常气愤,称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于是每次战斗均亲上前线。联*只是七拼八凑的杂牌*,而西摩尔则是不擅陆战的海*将领,因此一经交战联*便处于劣势,只能撤回天津待援,清廷称此役为“廊坊大捷”。6月17日八国联*主力部队攻占大沽炮台,6月2日援*到达为西摩尔解围,此时天津一带只有聂士成部奋勇抵抗联*。7月初聂*与联*交战时,义和团到聂家摅掠聂士成的母亲、妻子及女儿,聂士成派兵追赶。而其部下有一营新*其中有很多士兵与义和团串通,大叫聂*造反并开枪射击聂*,使聂士成腹背受敌,他本人身中数弹。7月9日聂士成在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义和团本要戮聂尸,因联*追至才幸免。清廷朝议赐恤,载漪、刚毅力阻,后来清廷下诏称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7月14日天津城沦陷,八国联*入城纵兵杀掠,直隶总督裕禄率清*余部退往北仓。廊坊大捷一役从11日开始到18日结束,共打死八国联*62人、负伤2人,义和团、清*、平民群众死伤近千人。

大沽之役

(一)年6月中旬八国海*在沙俄海*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坚决抵抗,清*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中弹牺牲,清*失去指挥导致大沽炮台失守。大沽之役是清朝爱国*民抗击八国联*的一次战斗,光绪二十六年(年)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同年三月七日英、美、德、法四国公使联名向清*府发出照会,限期两个月内将义和团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代为剿平”。八国联*海*头目密谋夺取大沽炮台来控制津沽通道,并于当晚派日*00人登陆。英、美、日、俄、法、德、奥、意等八国的*舰0余艘集结在大沽口外,五月二十日各国海*头目向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期交出炮台,罗荣光拒绝八国联*的无理要求,严阵以待来犯之敌。各国海*头目联合向大沽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再次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暂借”炮台,限定在17日凌晨2时以前必须将炮台交出,否则将用武力夺取。当天下午俄、英、德等国的小分队相继登陆,配合日*小分队完成占领塘沽车站和包抄、进攻炮台的准备。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义正辞严地拒绝八国联*的无理要求,严阵以待来犯之敌。

(二)6月17日凌晨在俄国海*中将基利杰勃兰特指挥下八国联*兵舰10余艘悍然从海面和炮台后侧同时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罗荣光率领守卫炮台官兵英勇抵抗开炮还击。双方鏖战6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6艘,打死打伤敌*10多人。后因弹药库被敌炮击中导致守*弹药不继,又无援*而处境极为不利。这时陆上的敌*又乘势猛攻炮台,使守*腹背受敌导致伤亡很重。晨5时日*攻占北岸第一炮台,6时英*攻占第二炮台,7时各炮台先后被敌*攻占,大沽失陷。大沽保卫战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争,在当时是毫无希望取胜的,但以罗荣光为首的大沽*民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他们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将千古流传。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解散义和团民的上谕,但一天后慈禧接到手下守旧派大臣伪造八国出兵,实际是要求她退位并让光绪复位的情报后愤怒之下让守旧派统领义和团。

(三)年6月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被守*击毙。实际是日本人代表各国去清廷总理府衙门要求保护使馆区的情况下,途中被清*神机营*官恩海伏击杀死,导致战争真正意义上爆发。21日清*府向各国“宣战”,并且在北京贴出赏文悬赏杀洋人。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人,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年7月八里台一战中聂士成身中7弹,但他仍坚持战斗,最终血竭而亡。八里台保卫战是指年丢失八里台在天津城南发起进攻,聂士成为了保护八里台在八里台指挥将士英勇抵抗,最后牺牲丢失八里台的战役。7月9日八国联*在天津城南发起进攻,聂士成在八里台指挥将士英勇抵抗让联*受阻,联*开始等待援*。7月12日八国联*各路增兵均已到来而增至1.4万人,开始对八里台进行总攻。战斗中聂士成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两腿被炮弹打伤而血流如注,仍坚持督*苦战。聂士成最后身中数炮而死,为保卫天津流尽最后一滴血。聂士成是天津清*中抵抗派将领的核心人物,他的牺牲使清*失去指挥,使防御天津的力量开始急剧衰退。八里台保卫战失利以后,八国联*开始疯狂反扑。

(四)14日联*付出伤亡余人的代价,发射*气炮后才攻陷天津。但实际上守将聂士成一直与义和团有矛盾,认为义和团是拳匪,认为他们只会祸国殃民,导致义和团在聂士成死守天津时偷袭其后方。年8月中旬联*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的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八千人、俄*四千八百人、英*(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二千一百人、法*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五十人、意*五十三人。次日联*进抵北仓,受到清*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阻击,再次施放*气才攻占北仓。但联*付出死伤65人(其中日*近00人)的代价,*气炮(“列低炮”)也被击毁。年8月1日联*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年8月14日北京失陷,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入城后解除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慈禧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八国联*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征伐,9月俄*在攻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事占领。10月中旬德*统帅瓦德西率兵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五)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以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十一国公使联合向奕劻、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清*府于27日同意接受,年1月15日奕劻、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正式签字画押。年2月21日清*府接受列强要求处死的十二人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人之多。年5月11日奕劻、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5月2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召瓦德西回国,并转告各国*府取消他所担任的联*总司令职务。5月26日清*府照准各国赔偿四百五十兆两、四厘息,年8月8日八国联*从北京撤退完毕。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辛丑条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清*府权位,加强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辛丑条约

(一)《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攻入北京后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有中文、法文两种文本,以法文本为准共有12款,另加19个附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府概允商议;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清*府对德、日道歉等等。《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取得“租借”海港和筑路、开矿等重要投资特权,并且划分“势力范围”,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在中国于甲午战争中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后,主张变法维新的思潮占据思想界的主流,由此催生出年的戊戌变法,但这次变法很快归于失败。在列强商品倾销造成的生计困难以及教士活动增多造成的教案频发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广大民众反对和仇视外国侵略者的情绪日益高涨,由此发生义和团运动。该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等口号,采取笼统的排外主义,并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清*府中亦有当权派企图利用义和团来应对它所面临的列强威胁。列强则一面向清*府施加压力,要求它加紧镇压,一面准备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年5月底俄、英、法、美、德、意、奥、日八国不顾清*府的反对联合组织*队,大量在天津集结。6月中旬列强采取新的侵略步骤,以清*府剿办义和团不力,并在海口布设水雷与各国为难为由攻占大沽炮台,进而向北京进*。虽然在帝国主义出兵时一再向清*府表示它们的目的只是镇压义和团而不是与清*府为敌,但列强的解释并不能消除其恐惧心理,清朝统治者担心列强会趁机结束其统治和瓜分中国。

(三)6月21日清*府下令宣战,一方面在京津沿途进行阻击,在北京利用义和团攻打使馆区,另一方面清*府还通过驻外使节向各国寻求和谈。然而清廷对八国联*宣战后清*一再溃败,慈禧太后改任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命其从速来京全权与各国协商议和。8月7日八国联*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8月中旬八国联*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荣禄、徐桐、崇绮留京乞和,后再派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共同协商议和事宜。面对清廷的乞和,侵华列强反应不一。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将在京俄国公使和*队撤往天津。英、德等国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被击毙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为此李鸿章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但也开始为谈判做内外准备,包括要求清廷镇压义和团以及与列强周旋等等。同时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拘捕李鸿章的打算。8月2日李鸿章在俄*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帝国主义各国围绕是否与清廷和谈以及李鸿章代表资格等问题进行的争论,实际是各国在华挑选代理人的矛盾显现。

(四)俄国支持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和李鸿章;英、美等国则支持光绪帝;德国明显倾向英国以拖延时间,等待德国元帅、八国联*总司令瓦德西来华以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闰八月中旬瓦德西抵达北京后执行德皇指令,多次拒绝李鸿章求见,指挥联*向直隶发动武装进攻。瓦德西的激烈做法不仅引起俄国强烈不满,英美等国也害怕德国独受其益,遂一面派兵参与扩大侵华的*事行动以待日后分赃时能多得一些侵略利益,一面又表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特别是八国联*逼进山西触动英国在山西的侵略利益时英国更强烈地呼吁停战,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迫使德国不得不就此止步,为清廷乞和打开方便之门。慈禧为取得各国宽恕于闰八月初三发布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也极力为慈禧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慈禧已经驯服,继续支持这个驯服*府对他们大为有利。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慈禧将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讹诈中国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慈禧开始与清廷议和。

(五)年10月法国率先提出惩治祸首、赔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与清*府谈判的基础。经各国公使多次会议加以补充、修改,12月24日11国(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向清廷提出《议和大纲》12条,清*府完全接受。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廷在北京东交民巷西班牙使馆中与德、奥、比、英国、美、法、意、日、俄、荷、西11国公使会晤,十一国公使即德意志帝国公使穆默、奥匈帝国公使齐干、比利时王国公使姚士登、大英帝国公使萨道义、美利坚合众国公使柔克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公使鲍渥、意大利王国公使萨尔瓦葛、大日本帝国公使小村寿太郎、荷兰王国公使克罗伯、俄罗斯帝国公使格尔思、西班牙王国公使葛络干。条约全称是“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年动乱的最后协定”,条约以法文本为准,十二款条约是早已议定好的且无须再议,各代表依序在12个文本上签字后正式生效。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故该条约亦被称为“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中方义务涉及遣使道歉、惩处官员、暂停科举、支付赔款、修改条约、改革外交等各方面,载沣使德道歉是清廷第一次遣亲王出使外国。载沣在条约签订前即根据议和大纲等文件而启程,并因出使中的表现得到中外舆论的较高评价。

(六)惩处官员在条约签订前就已展开,在以中央官员为主的12名“祸首”中载澜、载漪等9人被清廷处斩立决、斩监候至革职不等,刚毅等人已死,亦被事后革职。在地方官员乃至拳民共计人的惩处名单中大部分亦被追究,包括人被处斩立决、11人被除斩监候、8人流放、人革职永不叙用等,其中不包括联*自行杀害的廷雍和恩海。年被流放*多年的载漪回京,还引发列强抗议,使他被北洋*府驱逐回戍地。暂停科举的范围涉及九个省、数十个府县,列强在签约前就北京会试做出让步,但山西省城太原的乡试仍属禁办之列,以致山西省被迫在壬寅科(年)和癸卯科(年)的乡试中借用陕西贡院与陕西省进行合闱考试。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年(光绪二十八年)后清*府依照《辛丑条约》约定与多国进行一系列涉及“商约”的谈判,并与英、美、日、葡四国签署《续议通商行船条约》。通商行船条约是20世纪初年清*府与外国签订的若干商约的总称,包括《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于年9月5日(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由吕海寰﹑盛宣怀与马凯签订。又称《马凯条约》。《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于年10月8日(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八)由吕海寰﹑盛宣怀与康格﹑古纳﹑希孟签订,《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于同日由吕海寰、盛宣怀、伍廷芳与日置益、小田切万寿之助签订。这几个条约都是根据《辛丑条约》第十一款的规定签订的,订立新的通商行船条约是参加《辛丑条约》的列强所取得的权利之一。

(七)英国于《辛丑条约》签字后三周就派定代表来华商订此项新约,年1月10日中英谈判在上海开始,英国最重视的是使清*府取消厘金,为此它同意增加货物的进出口税以弥补清*府因裁厘而造成的财*损失。中英条约就加厘免厘作出规定,英国允愿进口洋货加税一倍半(连正税共为12.5%),出口土货加税一半(连正税共为7.5%);中国将原有各厘卡及抽类似厘捐的关卡概予裁撤,但各地常关都可照旧存留;原有“征抽土药(土药指国产鸦片)税项之权”不受影响,盐厘(改名盐税)仍可按现征数目征抽;“不出洋之土货”可在其销售处任便征抽一种“销场税”,凡洋商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华商在中国各处用机器制成的棉纱、棉布及其它与洋货相同的货物都须缴10%“出厂税”。这些规定既满足英国的裁厘要求,也照顾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中英条约的其它主要内容是:中国允愿采取步骤统一币制;中国承认华民购买他国公司的股票为合法;相互保护贸易牌号(商标);中国开放长沙、万县、安庆、惠州和江门为通商口岸,其中除江门须无条件开放外,其它几处以加税免厘各项规定的施行为条件;开放广东省内的白土口等三处为“暂行停泊上下客货之处”,开放广东西江上的容奇等十处为“上下搭客之处”;中国同意于本约签订后一年内修订现行矿务章程,此外这个条约的附件就准许英国轮船在中国内河较前扩大航行范围做具体规定。

(八)中美﹑中日之间的谈判都在中英条约签字后进行,清*府希望中英条约成为中国与其它国家订约的模板,但美国﹑日本不愿受其约束,都对中英条约有关加税免厘的若干规定提出反对。最后中美条约有两处对中英条约作了较大的改变、补充,清*府同意裁去内地常关(但北京崇文门等处例外),美国同意中国除可征抽销场税及出厂税外还可对土货在其产地征抽“出产税”,中日条约笼统规定有关加税免厘事项“悉照各国与中国商定办法”办理。中美、中日条约关于加税免厘的规定除有上述改变外还新增一些主要内容,两个条约都规定相互保护版权;中美条约规定相互保护专利;奉天(今辽宁沈阳)、安东(今辽宁丹东)两处“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中日条约规定:中国应统一度量权衡;开长沙为通商口岸;“如驻扎直隶(今河北)省的各国*队及各国〔保〕护〔使〕馆*队一律撤退后,中国当即在北京自开通商市场”;奉天及大东沟两处“由中国自行开埠通商”,中国允许凡“能走内港之日本各项轮船”,无论大小皆可照章在中国从事内港贸易。这一条日本极为重视,由此打破只许“非出海式样”的外轮行驶中国内港的限制。在中美﹑中日订约前后年及4年中国与葡萄牙(它不是《辛丑条约》签字国)先后两次签订有关通商的条约,都因葡议会拒绝批准而最后未能成立。5年和6年德国和意大利分别派代表来中国谈判新商约,因有些问题双方分歧太大无法解决,谈判没有结果。

(九)中英﹑中美﹑中日三个通商行船条约在有关各方完成批准手续后相继生效,除加税免厘条款因没有取得与中国有约各国的普遍同意而未能执行外,其它各项规定大多次第付诸实施。在外交改制方面关于使馆区,清廷原设在东交民巷中的兵部、工部、鸿胪寺等诸衙门纷纷迁出,民宅也作价拆毁,列强则新建、重建、改建一批外交建筑并驻兵把守。关于列强驻*,一说其总数实际达6人之多(包括使馆区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等等。赔款支付问题相对复杂,除《辛丑条约》明文表述的9.8亿余两白银外还有条约同样规定的、因利息提前计算增加的多万两白银,若再加上各地方赔款二千万两白银则总数额在十亿两以上。在执行中又出现“还金还银之争”、“金佛朗案”等争端以及缓付、退还、停付等一系列情况,截至年中国支付的赔款数额为海关两(即关平两)(因部分利息之收回实付两)。其中所谓退款始自8年(光绪三十四年)美国的核定退款,在中国*府的要求下法、英、日。比、意、荷等亦有退款举动,退款部分被用于发展中国实业和教育之用,也有的如法国退款有名无实、日本退款由日本*府控制,遭到中国*府抵制或各方人士反对。

(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在苏俄于年宣布放弃。年11月日本与汪伪*权签订条约,撤销其在中华民国所有的治外法权并交还其租界,这实际上是瓦解已迁都重庆的国民*府的抗战意志的策略。为了提升重庆国民*府的地位并挽救其日益受到挑战的威望,蒋介石也将废除各国对华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外交的主要内容。然而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蒋介石做出积极的外交努力,但英苏忙于欧战、无暇顾及远东,美国也极力避免过早地与日本发生冲突,所以对蒋的建议反应冷淡。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不宣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转机也随之来临。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中国*府便向日德意三国宣战,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之关系者一律废止,这样中国与日本、意大利及其轴心国同盟的西班牙所签署《辛丑条约》的相关条款至此废止,而德国从《辛丑条约》中所获得一切权益也早在一战后就被中国收回。由于世界*治格局的迅速变化让中国与其他《辛丑条约》签约国的废约交涉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契机,年1月11日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一天外交部长宋子文与英驻华大使薛穆也在重庆签订《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的《辛丑条约》正式废止。

(十一)中国与英美交涉的成功对其他的国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年10月20日中比条约第二条、5年5月29日中荷条约第三条、6年2月28日中法条约第三条均做出同样规定废除《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原签字国共十一国,除上述英、美、比、荷、法五国外其余如德、奥、俄、日、意大利、西班牙六国因宣战或改定新约也已取消。至于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虽非辛丑条约签字国,因有使馆界等关系于5年4月5日、年11月10日、6年5月20日、7年4月1日先后以条约或换文放弃,至此《辛丑条约》强加于中国的约束基本得以清空,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在中国获得的权益只剩下使馆界一些房屋的产权而已。7年12月26日《北平使馆界官有资产及官有义务债务清理委员会与外籍顾问协议书》的签字仪式在北平市*府西花厅举行,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府收回使馆界的工作,至此也宣告结束。《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学术界一般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最终形成,乃至于认为它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过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商榷,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并未结束于《辛丑条约》,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标志不宜采用《辛丑条约》,乃至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本身提出商榷。

(十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来源,并进一步强化对清廷*治和*事控制,其中对义和团肇事者的惩罚则体现出国家司法主权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势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晚清*府则成为帝国主义势力统治中国的工具,尤其是《辛丑条约》规定清*府必须承担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义务,有观点认为这充分说明清*府通过《辛丑条约》的签订完全成为列强的“守土官长”和“洋人的朝廷”。义和团运动后列强各自均无实力独吞中国,由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策并得到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同意,遂形成各侵略者在华“利益均沾”的格局。《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许多地方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使中国变成被共管的半殖民地。这个过程中列强时有冲突,日俄战争就是一例。这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帝国主义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而清*府则屈辱地宣布中立,并在事后承认日俄所签条约的分赃规定。《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清廷需要缓和矛盾来延续统治。与此同时由《辛丑条约》谈判而展开的惩罚涉事官员的行动,客观上也打击清*府中最顽固保守的势力,为“新*”扫清道路。其他一些条款也对旧制度形成冲击,例如暂停科举就对科举制的最终废除产生影响。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变法”(即清末新*),其内容包括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练兵筹饷等。

(十三)清廷在《辛丑条约》前后镇压义和团运动,受到义和团的反抗。此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清廷的对外卖国、对内压榨,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各地民变此伏彼起。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年)间全国各地民变多达余起,这削弱清皇朝的统治,使它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也纷纷展开,一些参与者进而懂得只有推翻清廷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如拒俄运动失败后*兴、陈天华等一部分留日学生就立即组成革命团体*国民教育会,他们抛弃以往“乞怜于满洲*府”的做法,从此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辛丑条约》确定的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清*府不堪负担,只得允许各地增加各种税捐,把赔款负担转嫁到全国人民头上,并指定各省分摊赔款数目。最多的江苏、四川、广东分别摊赔万、万、万两,其次江西、浙江各摊万两,湖北、安徽也分摊到万、万两,其余的省分摊0万至90万不等,最困难的贵州也摊到20万两,总计各省每年共摊赔万两。

(十四)《辛丑条约》签订后在赔款之外,帝国主义各国也加紧对中国其他形式的掠夺和控制,它们除继续在中国遍设各种工厂外还进一步夺取筑路和开矿的权利,用直接投资和高利贷两种方式把持中国铁路、矿山。到年(宣统三年)为止中国已修成的铁路总长为公里,其中有40%是控制在列强手中。至清末帝国主义国家已经控制中国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而中国的铁矿生产则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在航运业、棉纺业、造船业、烟草业、金融业等方面帝国主义的投资也迅速增加,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治经济的渗透和控制,把中国进一步推向殖民地的深渊。《辛丑条约》规定外国*队可以驻扎北京(包括东交民巷使馆区)及从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十二个重要地区,日本的“清国驻屯*”(后来的中国驻屯*、日*华北驻屯*)就是在条约签订前夕以“护路”、“护侨”为名派遣、签订后正式宣布编制的一支驻*,也可以说它是《辛丑条约》的产物。这支部队人数屡经变动,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列强的默许下于年将驻屯*编制升格,扩充驻*人数并不断在北平丰台等地向中国**当局进行*事挑衅,最终导致七七事变的爆发。东京审判涉及这段史事时,还曾围绕《辛丑条约》展开调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府除被迫进一步敞开国门外,还对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加以刻意保护,民国也延续这一点,由此中国年均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快速增长。这一现象是殖民意志的体现,但对催生中国近代旅游业,带动来华贸易与投资活动,加速“西学东渐”的进程以及推动国际汉学的发展等等也都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作为《辛丑条约》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美国退还庚款”及办学事件,尽管作为屈辱的庚子赔款的衍生物,而在传统上被视为美国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但其对中美两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文教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乃至青年留学去向产生的影响也得到学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