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投建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给建筑类企业带来了压力与挑战,但转型的需求并不仅存在于企业身上
●“向曲线两头走”
●尚待提升的投建营能力
●海外项目自担风险
●融资难
●转型应是配套的
尽管已经倡导了十几年,投建营一体化的转型在实施对外工程承包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中依然比较困难。长期激烈竞争下,中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海外的建设收益越来越微薄。而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带来的影响,让这些企业在海外获得东道国主权担保的项目融资更加困难了。
因此,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办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方向,投建营一体化近期被政府、企业反复提及,从年的下半年到未来的一段时期,投建营一体化都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海外项目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
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国和非洲国家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支持中国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年9月10日-12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举行的第五届对非投资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张志青,再次建议在非中企投资模式逐步转型,向PPP模式等投建营一体化合作转变。
张志青表示,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主要以传统的“工程承包+融资”模式为主。这种“短平快”模式因受到东道国融资能力制约而不可持续。投建营一体化的PPP模式可为企业投资带来高附加值,类似于产业发展领域的“微笑曲线”,其较高收益来源于价值链两端的投融资收益和运营维护利润,而不是工程建设利润。
不过在现实中,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在海外的这种转型步履维艰。
“向曲线两头走”
“在年开始提出投建营一体化的概念,实际上是业主提出来的;当然这也是工程承包类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走这条路。”专门从事海外项目研究的中交产投有限公司施德祥表示。
他表示,亚非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能力有限,从年开始,中国大量采用两优贷款,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了很多项目。在一些国家有业主提出,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在当地投资,项目建完之后,希望中国企业能帮助他们进行运营。同时,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参与投资和运营,有利于其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拿到项目,巩固在当地市场的份额。
“中国建筑类企业普遍施工能力很强,而相比之下工程太少。在海外竞争激烈、相互压价,在整个项目周期价值链条里获得收益的份额非常小。”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说,“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所以希望朝微笑曲线两边延伸,从建设向前延伸,收购建筑设计单位参与项目规划,成立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建设完之后进行运营,希望能增加自己的收益份额。”
但今年以来,这种转型变得更加紧迫了。有相关人士指出,海外项目获得来自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随着年外界对“一带一路”建设或将加重沿线国家债务负担的担忧愈加明显,“依靠东道国政府主权信用支持的EPC+F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下去。”李开孟说。
首先是来自政府对企业的压力。政府各部门都在倡导企业进行“投建营一体化”的转型。在今年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上,中国财政部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鼓励提高投融资决策科学性和债务管理水平。该框架通过明确债务范围、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开展压力测试等评估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评估结果将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
据悉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将其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一些重债国家项目融资受到影响,从而使得EPC+F模式困难大大增加。因此,很多企业将必须加快转型,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