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达战役(KokodaTrackcampaig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场战役。于年7月至11月在澳属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科达小径(KokodaTrack)沿线由日*率先发起攻击,与澳*进行了一系列战役。这是历史上澳*首次独立作战。
科科达小径是一条长达公里的小径,由面对珊瑚海的莫尔兹比港近郊出发,穿越欧文史坦利山脉到科科达(Kokoda),由科科达俯瞰珊瑚海沿岸低地。如果当时日*由此通道占领莫尔兹比港,建立起足够海空武力的话可以打击通往澳大利亚的航道,甚至可以直接威胁澳大利亚本土东北部,所以战略上有其重要性。
这个小径仅能以步行通过,车辆无法通行;沿途经过数处世上最困难崎岖地形,包括标高2,米的贝拉米峰、昼间湿热、夜间冷风、季节性暴雨与疟疾等传染性热带疾病肆虐。补给非常困难,也严格限制了参战部队的数量及作战方式。
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日本人就谋划着要入侵澳大利亚本土,然而几年仗打下来,除了日*飞机曾经空袭达尔文港等地、日*潜艇也摸进到澳大利亚海岸线之外,其地面部队却始终困斗于澳大利亚以北的几个岛屿上,不能踏足澳洲本土一步。造成这一局面的起点,就是发生在年下半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的科科达小径之战。
日本人的野心勃勃
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日*的兵锋一面指向马亚亚,一面盯上了澳大利亚。为了实现在太平洋上的“南进”,日*大本营把这个方向上的攻略目标首先确定为澳大利亚本土北部那些防御力量不足的岛区,比如新不列颠岛和新爱尔兰岛,而日*也如期迅速攻陷了这两地。接着出现在侵略名单上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了。
日本人早就对这个目标做过充分研究,因此一旦决定动手就是三路并进。主力部队负责攻占位于巴布亚南部海岸的首府莫尔兹比港,这里是联系着当地和澳大利亚本土的重要站点。另一路日*将进攻位于新几内亚东端的米尔恩湾,第三路则将进攻岛屿北面的布洛洛山谷并夺取重镇瓦乌。
地处南太平洋西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二战时期尚不是独立国家,该岛由澳大利亚负责托管,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南面和澳大利亚本土隔海相望,是拱卫澳洲北境的重要屏障。尽管此地的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但是澳大利亚方面应对日*敢于长程南下奔袭的准备并不充足,当时澳大利亚陆*的规模并不大,而几个战斗力比较强的主力师又完全指望不上。其中,在北非战场上和英*并肩作战的澳大利亚第6和第7步兵师正在乘船回国的途中,第9师被英第8集团*拉住不肯放;至于配属在亚太战场的第8步兵师则已不幸在日*闪电打击马来亚的战事中化成了齑粉。因此,巴布亚的防务就只能交给当地的民兵。民兵缺乏训练和装备,其战斗力当然不能和正规*相提并论,无怪乎澳大利亚的正规*都把民兵戏称作“巧克力士兵”意思是在热带的高温下极易融化。
不过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澳大利亚民兵部队可能是个例外,当地大部分民兵单位的成员年纪尚轻,士气较高。进驻莫尔兹比的民兵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散兵阵地和防空壕的布置,虽然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在热带丛林山地作战的相关训练,但是报国热情丝毫不容怀疑。
年7月21日,日*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动手。第一个发现日*入侵的,是驻守在距离莫尔兹比10公里远的北部海岸观察哨里的一名澳*中尉。当他看到日本人的巡洋舰开始炮击后,便立即发报示警。然而,在莫尔兹比还没能做出有效反应的情况下,日*登陆部队的前锋余人便已经顺利上岸,继而朝着山地丛林推进。
日*遗留下来的登陆小艇
从登陆地点进*莫尔兹比,日*必须翻越欧文斯坦利山脉,而群山中唯一一条适合行走的山路就被称作科科达小径。小径得名于处在山谷之中的小镇科科达,那里有巴布亚地区唯一的一座机场。
得知日*入侵后,一队由欧文中校指挥的民兵部队率先朝科科达小径进发,这支号称“马鲁拉支队”的部队由来自第39民兵营的数百人组成,战士的平均年龄是18岁,他们将尽力阻击日*的推进,尽可能久地保证机场的安全。科科达机场乃是当地守*获得增援和补给的唯一通道,如果此地失守,那么日*有可能得以顺利攻下莫尔兹比。
战斗很快就在丛林、沼泽和峻岭中展开。最高处标高米的欧文斯坦利山脉向来以环境险恶著称,这里完全不适合人类活动,急流、深谷、藤蔓以及没膝深的腐烂枝叶才是这里的主题。更不用说山间还密布着热带*蚊、蚂蝗以及其他各种能够侵入人体并造成失血、疼痛和疾病的昆虫。
Efogi附近的野战救护队的帐篷
山岭间的小径只有一人宽,战斗就发生在那里。日*通常以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开路,另以一路人马从茂林中侧翼包抄,发动正面冲锋的每个人都在狂呼乱叫,希望以气势压倒澳大利亚人。欧文的人打了几场英勇的阻击战,许多人倒下了,有些人被藏身大树上的日*狙击手打死打伤,马鲁拉支队只得逐步后退。
科科达机场就在身后了,此地距离莫尔兹比港只有72公里,而欧文中校手下能够保卫机场的只剩下80人,其中60人是澳大利亚民兵,另外20人是来自巴布亚步兵营的当地土著战士。
日*在7月末对机场发动了夜袭,在这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中,欧文中校身负重伤,接手指挥的沃森少校只得集中残部,带领他们退往附近的小村德尼基。在战斗将尽时,几架载有*需物资的澳*运输机飞临机场上空,但在日*的射击下随即掉头飞走,从而宣告这个补给基地的陷落。
科科达机场
日*虽然攻占机场,但是随后进*莫尔兹比却极为困难,因为在卡梅伦少校的带领下,第39民兵营的主力已经开上科科达小径与之接战。新上战场的澳大利亚民兵同样打得勇敢顽强,当然自身也付出了较大损失。
8月16日,卡梅伦的部队退至机场南面的伊苏拉瓦,由于卡梅伦身染重病,他的部队便和马鲁拉支队的残部合二为一,由拉尔夫·霍纳中校接管,此人是一名正规*的老兵,之前在利比亚、希腊和克里特打过仗。对于自己所带的队伍,霍纳在日记里写道,“我看到的是一群衣冠不整的人,他们手里的布伦轻机枪和李恩菲尔德步枪已经有些生锈,分配到的口粮只有小份牛肉干和饼干。有飞机赶来投下物资,但大部分都散落到丛林里了。”
霍纳的部队只有几百人,仅有的“重武器”是几门迫击炮,但这些人打算在伊苏拉瓦坚守下去。当面之敌是日*第步兵联队的3个满编大队,他们还得到1个山炮大队和工兵的支援,总兵力超过人;另外,还有一个满编的第41联队也正在赶来。
虽然力量对比悬殊,但霍纳的民兵部队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依旧寸土必争,在林间和小道上处处设伏,不断和日*上演白刃战。一个已经被送往莫尔兹比的伤员分队,在听到战斗打响后抗命返回,又和战友们一起拼杀。另一支民兵部队第53营也开上了战场,但他们的表现远不如第39营。这些人的厌战情绪明显,同时被战场上的景象吓得不轻,多次发生长官被打死后士兵一哄而散的情况。霍纳只能安排这个营的人负责在科科达小径上运输物资、抢救伤员和站岗放哨。
飞机空投
骡马驮运
8月28日,日*对伊苏拉瓦发动猛攻,科科达小径上回荡着“万岁”的喊叫声,可是经过激烈的肉搏战,高喊口号的日本人还是没能啃下“巧克力”。而守卫者还迎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澳大利亚正规*终于开上了战场。
澳*士兵缴获大量炮弹
从北非赶回的第21旅的2个营的部分兵力进驻伊苏拉瓦,他们替下了第39营的名幸存者,这些素无实战经验的小伙子坚持得够久了,他们得到了北非老兵们的集体致敬。日*在8月底集中5个步兵大队,向米宽的澳*阵地发动强攻,日本步兵在机枪和迫击炮火力的掩护下一浪接着一浪冲锋,第21旅损失很大,但是成功击退了敌人的11次进攻。
澳*2个营在阵地上坚守了4天,鉴于日*不断增兵,第21旅开始且战且退。在防御正面收窄的罗拉溪一带时,澳*后卫停下来打了一场小胜仗,然后退向勒米塔岭—那里是斯坦利山脉上最后的阵地了。
日*本有机会趁澳大利亚人立足未稳冲过去,但他们自己也深受丛林行*之苦而无法提速,结果由伊瑟准将指挥的第25旅的3个营抢先开上了阵地,从精疲力尽的第21旅手中接过了防务。正当科科达小径苦战之际,日*在东面的米尔恩湾受到了挫败,他们的登陆被打退,至少有0名精锐的陆战队士兵丧命。这使得日*只能集中全力在巴布亚的科科达小径上推进,别无捷径可走。
而日本人现在面对的第25旅是一支久战之师,之前刚刚在叙利亚击败了为维希法国效力的外籍兵团,而且这支部队普遍装备着本国制造的9毫米欧文冲锋枪,从而在山地交战中占有火力上的优势。此战中,澳*还第一次得到了本方火炮和空*的支援,从而有效巩固了阵地。
叙利亚-黎巴嫩战役时的25旅
随着实力对比的逆转,科科达小径之战的转折点到来了。在后勤补给线受到澳大利亚飞机反复轰炸后,已是强弩之末的日*只能从9月26日开始极不情愿地撤退,至于那些伤员和病患则被抛在原地,任其无助地死亡。
澳*随后展开了追击,在小径上的行进极为困难,即便没有日*阻击,一个营一天也走不上1.5千米。那个季节,每到中午就会下一场暴雨,把山路变为泥浆。在一处山头,澳大利亚工兵用木头铺就级台阶供部队行走,并美其名曰“金梯”,几天后,这个记录就被另一个山头的级台阶打破了。
日本人还在尽力实施阻击,并动用了大炮,可尽管如此,澳*还是在11月3日收复了科科达。第39民兵营善始善终,在霍纳上校的带领下,这支休整过的部队重新投入战场,并参加了夺取科科达的最后阶段的战斗。到这场仗告一段落时,这个民兵营只剩下7名*官和25名士兵,而其原先编制数则是人。
科科达的易手意味着科科达小径之战大局已定。澳*在那之后稳步推进,并且从11月起迎来了增援美*的到场参战。科科达小径之战中,澳*伤亡近人,另有超过人被疾病打倒,日*仅战死人数就在人左右。
日*沿小径撤退
发生在欧文斯坦利山峦中的科科达小径之役,是太平洋战争期间不为人知的一次战役,但其艰苦性和重要性,丝毫不差于史上的知名战役。这场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残酷交战粉碎了日本步兵无敌的神话,和同一时期的珊瑚海海战一道,确保了澳大利亚免受日*入侵的威胁。因此,在澳大利亚的*事文化中,科科达小径之役一直与这个国家引以为荣的两场战役,即年的加里波利战役和年的托布鲁克之战相提并论。
澳*重新占领科科达后升起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