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柴维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清朝要硬磕准噶尔,却无视沙俄破坏宗藩 [复制链接]

1#

一:清朝硬磕准噶尔

说到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用现在的思维去解读。原因非常清晰,就是清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必定要剿灭准噶尔汗国贵族的叛乱。这种思维背后的逻辑,就是清朝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然而,清朝之前,准噶尔汗国所在西域地区,并非是明朝的行*疆域,也不是元朝的行*疆域。

西域地区正式成为行*疆域是在汉宣帝时期,由“汉宣定胡碑”确定西部疆域的极限。到了唐朝时期,西域疆域相比汉朝推进得更远。

唐朝安史之乱后,西域不再是中原王朝的行*版图,而是藩国所在,历经吐蕃、回纥、西辽、察哈尔等多个民族*权。

从唐朝到清朝,中间的历史间隔将近千年。为了恢复千年之前的行*疆域,就要和准噶尔汗国硬磕到底,满清王朝恐怕没有这样的*治觉悟。

如果有这样的*治觉悟,清朝末期,就不会又是割地又是赔款了。如果有这样的*治觉悟,那么满清王朝也应该能意识到,准噶尔汗国所在,仅仅是千年前汉唐故土在西域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

汉唐故土,几乎囊括了整个中亚,甚至还包括西亚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南部疆域的交趾也是汉唐故土,可是清朝并未将其纳入行*管辖。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年)正式打响,一直持续到乾隆二十三年(年)才宣告结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长达七十年。

期间,清朝与准噶尔汗国进行了多次战争,互有胜败,也多次签订协议,划定边界。并且,清朝贵族和准噶尔贵族之间还进行了通婚,清朝的公主成为了准噶尔汗国的王后,准噶尔汗国也一直承认其作为清朝藩属国的地位。

所以,一切历史事件,都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量原因。

二:沙俄破坏宗藩体制

相比已经向清朝称臣的准噶尔汗国,沙皇俄国不仅没有向清朝称臣,甚至无视清朝的宗藩体制,入侵黑龙江流域,威胁到了清朝的龙兴之地。

然而,可笑的是,清朝无视沙皇俄国侵占元朝的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无视沙皇俄国侵占明朝的奴儿干都司,无视布里亚特蒙古族以及外东北各部族激烈反抗沙皇俄国的入侵,一纸《尼布楚条约》《恰图克条约》,就把整个西伯利亚以及世代朝贡的各族百姓卖给了沙俄。

很多人认为,西伯利亚不是疆域所在,清朝算不上出卖国土。这明显也是近现代的思想观念,古代可不是这样的。

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大批布里亚特蒙古族无法忍受沙皇俄国以及苏联的残暴统治,南下迁徙到了内蒙,定居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土尔扈特族万里东归》。这才是历史事实。

的确,自汉朝起,中原王朝仅仅只是对西伯利亚维持着可有可无的羁縻统治。唐朝时期,除了对西伯利亚各部族大量册封外,并未有其他的实际行动。元明两朝,也是如此。

可是,清朝不是地方*权,其已经入主中原,成为了正统的王朝。作为正统王朝,清朝有责任继续维持历朝历代在西伯利亚的统治。同时,也有着万国来朝的*治需要。

然而,清朝放弃了这种责任,也放弃了这种*治需要,无视沙俄破坏宗藩体制。

很多人认为,清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小农意识,对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不在乎;另一方面是实力不济。

满洲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渔猎畜牧,哪里来的小农意识。如果是小农意识,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硬磕,争夺蒙古草原,就说不过去了。

实力不济,更说不过去,清朝初期与沙俄之间的两场战争,都是获胜的一方,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清朝能够与准噶尔汗国硬磕七十年,与沙俄也可以硬磕。

从距离上讲,至少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沙俄无论出兵,还是输送物资,都更远,更困难。从*事能力上讲,西伯利亚的民众是支持清朝的,清朝是依靠*队四处劫掠起家的,对提升*事战力更看重。康熙帝,依靠西洋传教士,多次对战船以及火炮进行改进。

从外交上讲,沙俄破坏宗藩体系更是明目张胆。公元年,尼古拉·斯帕法理奉命出使清朝,清朝希望按照藩属国关系接待他,遭到拒绝,坚持按照西方外交礼仪觐见康熙帝。最后的结果,外交中断,尼古拉·斯帕法理拂袖而去,国书都没接,空手而归。

现代人的观点,都认为清朝太自大了,太封闭了,不知道国际法。然而,什么是国际法呢?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方式就是国际法吗?亚洲各国之间的交流方式就不是国际法?

不管现在的国际法是什么样的,至少在清朝时期,整个亚洲通行的是朝贡体系这个国际法,而不是西方的殖民体系或者条约体系。沙俄从欧洲跑到亚洲来说他们的国际法,这是很无礼的。

不过,接受了“西方中心论”之后的现代人,反而都将清朝的外交行为视为自大无礼了。这是从结果说事情,拳头大就是真理。

所以,清朝最后竟然容忍了沙俄的无礼,并且按照欧洲的国际法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到了雍正时期,又签订了《恰图克条约》。两次签约,这很不合理。

既然清朝自诩天朝上国,蛮横无礼,那么就应该是用武力教沙俄做人才是。即便因为准噶尔汗国的问题,一时间腾不出手来。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的问题解决了,那就应该教训沙俄才是。

清朝对沙俄的容忍,对沙俄破坏宗藩体制的无视,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清朝末年,被沙俄割占了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三:根本原因

之所以,清朝要硬磕准噶尔汗国,无视沙俄破坏宗藩体制。其根本原因是宗藩体制的内容发生改变。

朝贡体系、殖民体系、条约体系并称三大国际体系。

朝贡体系,起源于商朝的畿服制度,随着华夏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大而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拓了西域,发展为册封制度。册封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各地方*权直接封王,如“汉委奴国王”、“南越武王”、“疏勒国王”等。

这些地方*权的国王对中原王朝有进贡和提供*队等义务,因为要避讳刘邦,所以不称邦国,改称属国。

到了唐朝时期,发展为羁縻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改变了册封的方式。一种是*事力量笼罩的地区,册封官职或者爵位,如“忽汗州大都督”、“镇东将*”“幽州郡王”等。

这些地区,不能相互兼并,都单一地对中原王朝直接效忠,有进贡和提供*队等义务。仅仅册封官职的地区,其义务与汉地州县差不多。在册封官职的基础上,又册封了勋爵,义务相当于属国,有一定的自治权。

另一种,就是*事能力无法触达的地区,建立交往关系,依然是册封国王。但相互之间没有什么义务,等同于朝贡贸易。

到了明朝,这种制度,发展为土司、都司、制度。明朝的版图分为两个部分:汉地省份、羁縻都司。其中,土司归行省管辖,都司、宣慰司,归六部管辖。

元清两朝不同,其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正统王朝,如果采用羁縻制度,这就等于是要放弃他们的龙兴之地。

对龙兴之地采用羁縻制度,他们的统治能力就没有办法保障。汉地省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元清两朝,只有依赖于*事能力进行统治。要加强统治能力,就必须骑射立国,降低骑兵部队的建设成本。

青藏高原、西域以及大漠草原、东北少部分地区,有很多的牧场,适合于蓄养战马,训练骑兵。对这四个地区进行行*管辖,有助于得到战马以及骑兵的兵员,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强大的*事武装,以维持在汉地省份的统治。

为此,清朝中央机构的建设,很多部门的功能都有所重复。决策机构本来是内阁,清朝又加了一个*机处。行*机构本来是六部,清朝又加了一个理藩院。清朝的行*区划是汉地十八省、五个将*辖区、四个藩部。

这种机构设置,使得清朝的兵部尚书往往都是两个。汉地十八省,一般归六部管辖。将*辖区,一般归*机处管辖。四个藩部,一般归理藩院管辖。这是一般的管辖方式,在实际推行时,往往会交织在一起,权力相互叠加。

这种制度,在清朝称为宗藩制度,或者宗藩体制。宗藩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剥夺了原来羁縻地区的*事权,各个部族仅仅在行*上有少许的自治权,*事上不能再组建*队,而是改由清朝直接派遣*队驻扎。

所以,清朝时期,在全国各地区,都有一种奇怪的城市,叫作满城。满城里面驻扎的就是八旗兵,包括蒙古八旗,汉*八旗、满洲八旗。汉*八旗的兵员来自于东北满洲,汉地省份的*队则是绿营,绿营的将领几乎都是旗人。

四:原因的原因

宗藩体制,一般来说,是对历朝历代朝贡制度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一种表达,区别于藩属体系、朝贡体系。宗藩体制、藩属体系、朝贡体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清朝宗藩体制,依然会被称为朝贡制度,是畿服制度、册封制度、羁縻制度的再发展。册封制度、羁縻制度、朝贡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完整的朝贡体系。

朝贡制度和宗藩体制,实际上都是羁縻制度的发展。只是对关系的处理侧重不同,前者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朝贡体系,发展到了清朝,已经严重偏科了,其着重于民族关系的处理,忽略了国家关系的处理。这种严重的偏科,源于清朝对明朝衰亡的极端反思,结果矫枉过正。

首先,明朝时期,中原与草原之间围绕着长城进行着长期的战争,九边重镇成为了掏空国库的大头。

其次,明朝时期,东南边防倭患海盗严重,走私泛滥,富商大贾成为了土地兼并的始作俑者。江南士族把控朝*,致使普通百姓家庭破产,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是明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最后,明朝时期,朝贡贸易出超严重,引发通胀,致使国库日益空虚。

针对这三点,清朝制定相关应对*策:

首先,清朝放弃了朝贡体系的羁縻制度,转而推行宗藩体制。宗藩体制不再具有藩属体系的广泛意义,其不再处理国际上,清朝与周边藩国之间的关系。

而是增设了许多的行*机构,专注于处理满人与汉人,满人与蒙古人,蒙古人与汉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处理办法,就是清朝禁止中原百姓向东北以及草原、西域垦荒。同时,禁止草原百姓的大范围的游牧迁徙,推行盟旗制度。由此消除了中原与草原之间的矛盾。

处理的结果,就是东北和草原、西域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草原民众大量出家成为僧尼,人口长期负增长,造成边疆地区地广人稀。

就是因为这个*策倾向,清朝才会与准噶尔汗国硬磕到底,不惧三代七十年的坚持,依然要彻底地剿灭准噶尔汗国。

其次,相对比明朝,清朝的禁海令更为严厉。同时,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策。还设立江南三大织造局,对江南的商品经济进行严格的管控。基本上恢复了明朝万历时期的许多*策,并且以武力为后盾,得到了有效的推行。

处理结果,就是基本上消除了富商大贾对普通百姓的经济掠夺,抑制了土地兼并,防止了江南士族与富商大贾的勾结,极大地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相应地,这个*策倾向,使得南方商品经济衰退,海洋贸易几乎绝迹。生产方式的单一化,使得清朝常常爆发大范围的饥荒,而且饥荒的爆发不是来源于自然灾害,不是起源于乡村,而是来自于大城市,被称为“市民的饥荒”。

最后,朝贡贸易在清朝基本上沦为形式,海内外的经济联系基本上被切断,海上丝绸之路唯一的对外窗口就是广州十三行。这一系列的*策推行,在现在被称为“闭关锁国”。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增长大爆发,清朝汉地省份的人口呈几何级增长,引进和培育高产农作物,大面积垦荒,成为了清朝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这样一来,清朝水土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水患一年比一年多。

在清朝,官办民营是唯一的商业发展形式。就是因为这种形式,清朝对西伯利亚各部族朝贡没有了经济上的需求。与沙俄签订条约,开辟一条商路,反而能够给清朝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减少对南方经济的依赖。

五:总结

清朝之所以要硬磕准噶尔,却无视沙俄破坏宗藩体制,有两大原因:

1.清朝要降低维护*事力量的经济成本,增加草场,扩充旗人兵员。

2.清朝要解决一系列明朝覆灭的社会问题,从而导致宗藩体制以及朝贡体系内容的改变。

朝贡体系,宗藩关系的处理仅仅限于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处理被放弃。清朝所谓的藩属国,实际上只是藩国,而不是属国。清朝拒绝藩国履行朝贡义务,自身也拒绝履行宗主国的义务。

内外经济联系仅仅限于官办民营的商业,朝贡贸易沦为形式,清朝也没有在实际行动上为藩国提供*事庇护。

最终导致,清朝名义上的藩属国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清朝坐视沙俄在中亚和北亚扩张版图,无视藩属国与部族被沙俄吞并,是清朝要推行一系列相关*策的预兆。

全文完,感谢阅读,期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