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柴维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卫星地图看印度军队高原部署冰川旅及第3 [复制链接]

1#

印度陆*第14*下辖有第3步兵师、第8山地师、第锡亚琴冰川旅及*直属部队和受其指挥的准*事部队,该部驻扎在印控拉达克地区,是印度陆*中唯一全部部署在高原地区的作战*,总兵力约5到6万人。

该**部驻扎在拉达克首府列城,上期文章《从卫星地图看印度*队高原部署:交通补给概况及列城驻*》中我们介绍了印*第14*在拉达克地区的交通补给概况及该*直属队和空*在列城的驻*。

本期我们就来瞧瞧印*第锡亚琴冰川旅及第3步兵师的驻*概况,由于第8山地师是全部针对巴基斯坦方向部署,我们就不介绍了。

印巴停火线东侧尽头处即为锡亚琴冰川

年印巴分治后,通过第一次印巴战争,双方形成了一条实际控制线,其中巴方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五分之二的区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而印方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区域和四分之三的人口。

但是在分界线的东段却没有形成*事对峙,因为这里是锡亚琴冰川地区,东侧是喀喇昆仑山脉,西侧为萨尔托洛山脉。整个冰川区域长76公里,面积约为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度,极其不适合人类生存。

以上三角区就是冰川的大致区域,方框为NJ点,印度认为应按左边线划界,巴基斯坦认为应在右边线划界

在双方的谈判中,对于这一冰川区域的界限归属是含糊不清的,只有一个NJ点延伸到冰川地区南缘。但再往北如何划界,印巴双方有争议,两个国家都认为冰川的大部分区域该归属自己。不过因为冰川环境极其恶劣,双方没有在这个区域大打出手。

但是在年,印度在经过勘测后突然出兵锡亚琴冰川,并且控制了萨尔托洛山脉的锡亚拉和比拉方德两个重要山口;巴方闻讯后也迅即出兵,但晚来一步只控制了南侧的哥央拉山口。总体上巴方控制了约三分之一的锡亚琴冰川区域,且地势较低;印方控制了其余三分之二且较高的地方。

尽管不少文章都在强调锡亚琴冰川的战略价值,但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冰川恶劣的环境对于*事存在的影响。因为在如此高海拔的区域,其实根本就没有大规模部署兵力和使用武器装备的条件。

但是印巴之间互相敌视,谁也不允许对方实际控制冰川,而且谁也不愿意后退一步,因此自年后双方便开始了长达约20年的冰川之战。

而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在锡亚琴冰川动兵的不智:

由于冰川区域不适合作战,双方的战斗都控制在很小的规模。而且战斗伤亡只有一小部分,但非战斗减员却是惊人的。

一位巴基斯坦将*深有感触地说:在冰川上,你得首先争取活下来。真正的威胁不是敌人,而是极端艰苦的条件。

而为了让各自的驻*能够生存下来,印巴均投入了大量的*事资源。年代的数据显示,印*每年的驻*维持费约4.38亿美元,而巴基斯坦的维持费亦达1.8亿美元。对于印巴双方各自保持的旅级规模部队而言,这个代价显然是很大的。

实际上印巴双方早在开打没几年后就都吃不消了,自年起两国就试图实现冰川区域的非*事化。但是谈判在双方国内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仗又不得不继续打下去。

截止到年代,巴*在锡亚琴冰川的非战斗伤亡已经超过了人;而印*在锡亚琴冰川的地势更高、占领的区域也更大,因此伤亡也更大,累计的死亡和残废已经超过了人。平均每天至少有1名印*伤残,每周至少有1人死亡。

到年,印巴两国为锡亚琴冰川撤*问题已经进行了12轮谈判,但因分歧过大而未有根本性成效。不过此后双方在该地区主要是保持相互存在,而不再以*事交锋为主。

尽管如此,恶劣环境之下依然在给双方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如年4月的雪崩导致巴*1个连驻*被团灭,在年前的前40天,印*也有14人因雪崩死亡。

印度现在部署在锡亚琴冰川地区的是隶属于第14*的旅,总兵力约人,该部也称为是锡亚琴冰川旅。因为这个旅驻扎的区域是印*驻*中海拔最高的,所以该旅也被视为是印*中最擅长高原山地战的部队,也可以说是精锐吧!

其主要的驻*方向是在上图中的卡萨哈以北,通过努布拉河谷和什约克河谷向锡亚琴冰川方向延伸。该旅驻*地区中,也有通道至德桑普平地,不过路况不太好。

努布拉河为红色箭头所指,绿色字托伊斯和努布拉河之间为什约克河

由于冰川区的山峰上不适合驻*,因此印*主要是以小型据点保持存在,并经常以直升机进行物资补给和人员输送。

旅的大部队驻扎在通往冰川的山谷、河谷中,为了补给方便,印度在什约克河谷的托伊斯建有一个大型机场。

东侧为努布拉河汇入什约克河处,什约克河向西流,绿框处为托伊斯机场

托伊斯机场也是河谷机场,每天的起降窗口很小

机场东部的3个大型机库及1架直升机

机场中部的直升机场及1架直升机

机场西部

机场以南的印*兵营

托伊斯机场是印度*队在拉达克地区的2个大型机场之一,另外一个是列城机场,其他的印*机场在多为前线机场,仅能起降中型运输机和直升机。而这两个机场可以起降C17等大型机,是印*在拉达克地区最重要的空中运输枢纽。

而对于托伊斯机场来说,更是其第冰川旅极为重要的生命线。要是没有该机场的话,印*这支高原部队的非战斗减员还会更多。

多说一句,托伊斯机场距离加勒万河口约70公里,远程火箭炮在纵深发射,亦能覆盖到该机场。

前面说过印*的锡亚琴冰川旅并不是都在五六千米海拔的雪山和冰川上与巴*对峙的,那种环境下谁都受不了,巴*也是一样。印巴两*的冰川部队都是保持一部在卡山口通道,其余主力部队都在山谷和河谷营地中驻扎,以上便是河谷中的印*据点式营地。

印*目前有前线公路沿着什约克河谷和努布拉河谷将这些印*营连规模的营地串联起来,不过印*的前线公路建设等级较低,常常被河水冲垮。其都是利用好的运输时段,将物资运到后储备起来。

为了保证众多前线据点驻*的后勤供应,几乎在每个印*的营地都建有直升机停机坪,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空中补给。同时这些直升机还担负了伤病员后运的任务,因为高原地区的非战斗减员极大。但是请注意,直升机只是应急之用,而不能常态化操作。

锡亚琴冰川的印*介绍完后,我们来看看印*第14*第3步兵师的布防概况,这个步兵师全部是针对中国方向的,上面这张图我们用黑字标出了重点地区。其中印度一侧都是其第3步兵师重要的布防地,下文中我们会一一提到。

从此图中可看出,自列城向北有通道是前往锡亚琴冰川方向的,其向东南的公路是印度河河谷通道。沿着这条通道直线距离30公里处就是卡如,卡如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点。

该点除了继续向东南延伸外,向东北前行一段距离后,又有两条通道,其中之一是到锡亚琴冰川方向的,另外一条是通往德巴克的。

此图的实际方向要向东偏转45度

自德巴克向东南可与班公湖、楚疏勒地区的印*相连通;而向东北沿着什约克河谷则可抵达加勒万河口、德桑普平地等地区(德巴克印*的主要针对方向为什约克河谷方向)。

自卡如继续沿着印度河河谷前行,则是基阿里和尼尤马两处印*的重要驻*点,这里的印*主要是针对班公湖及班公湖以南地区的。

这里是卡如的卫星图像,印*第3步兵师师部及师属炮兵旅的驻地就在这里。图上的河流便是印度河,这里的海拔只有多米,还不算是高海拔地区。

卡如除了是印*的主要驻兵地之外,也是列城通往向前线增援的核心要点,战时状态下一旦这里的交通枢纽被摧毁,那么印*前置的重兵将会被包了饺子。

由于印度人的体质无法长期在高原生存,印*中的绝大部分部队都是在这种河谷据点中驻扎,河谷两侧险峻的山峰中是绝少有印*的。

印*第3步兵师的师属炮兵就在卡如,因此这里还是是印*重要的炮兵火力支援单位驻地。不过印*的炮兵建设比较落后,师属炮兵多装备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的毫米野战炮,仅有1个炮兵团(实际实力为营)装备的是重炮(M46或FH77B)。

距卡如直线距离60公里的基阿里是印*在印度河谷的又一个重要据点,这里是印*第3步兵师第70步兵旅旅部驻地。

该部的步兵直接沿着印度河上溯,撒到了班公湖、楚疏勒一线,是印*在班公湖地区的步兵主力。不过有趣的是印*的指挥官们不想在第一时间就挂掉,故而将旅部放到了远离前线的这个拐弯处。还建有大面积的直升机停机坪,可能是参考了当年印*高级将领的逃生经历吧!

距基阿里东南直线距离60公里处是尼尤马,这里是印*第2枪骑兵团和第85装甲团的驻地。

年代,印*空运了3个装甲团的T72坦克到拉达克地区,其中有2个就部署在这里了,以上便分别是这2个装甲团(印*装甲团为45辆编制)的驻地概况。

这里距离中印边境实控线只有30多公里,距楚疏勒直线距离40多公里,距班公湖地区直线距离50多公里,基本处在战术火箭炮的射程之内。

在印度媒体最近的报道中,提到了在班公湖南高山之下的坦克,其实就是来自这些部队,型号是T72。

楚疏勒

楚疏勒印*兵营

而楚疏勒是印*在班公湖附近最重要的前沿基地,这里距离班公湖最近不到10公里,距离斯潘古尔通道最近也只有10公里左右,楚疏勒附近还有印*的1个简易机场。

年时,印*用安12运输机空运了第20枪骑兵联队2个连的AMX13轻型坦克,分别配属给第70和第旅。

印*退役准将萨博拉曼尼亚在战后所著的文章中提到了这场战斗:

战斗中,一些中国*人从斯潘古尔峡谷沿着通往古荣山的谷地前进,途中遭遇了第20枪骑兵联队B连的多辆AMX13坦克。面对潮水般的中国*队,印*坦克却卡了壳,一些坦克的装弹系统被冻僵,坦克兵不得不手动装填,在一通漫无目标地盲目射击后,打光了弹药的印*坦克一哄而散。

而且印*当时还闹出了笑话,将我*用卡车运输的加农炮当成是坦克,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有据点的印*干脆就弃点而逃了。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现实中印*的部署上来。我们再用一下前面的一张地图,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印*第3步兵师这些重要据点的相对位置了。这个图的实际方向要向右偏转45度,卡如、基阿里、尼尤马是一线,德巴克、楚疏勒是另一线。

不过楚疏勒的驻*主要是从尼尤马方向来的,但是从德巴克亦可进行支援,这里印*的主要方向是班公湖及班公湖南。

而德巴克这个印*的重要据点,除了担负向楚疏勒的支援任务外,主要是沿着什约克河谷向德桑普平地辐射力量。

德巴克是印度第14*第3步兵师第81旅、第旅、第4骑兵团的大本营,从卫星图上看,营区的规模是非常大的。我们图上还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印*在德巴克附近的山谷平地中,基本上都是*营。

德巴克印*的主要方向是哪里呢?我们可以从这张图上了解下。

这张图的实际角度要向右偏转60度,德巴克印*通过什约克河谷通道向北渗透,其中中间便是加勒万河口,再向北则是德桑普平地。

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印*死伤人员大部分便是来自于大本营在德巴克的81旅。其中该旅比哈尔联队第16营的营长巴布上校死亡,整个印*的死伤约有多人。

在冷兵器冲突中,有如此大的损伤,也可以名垂史册了。

印*这几年在大力修建自德巴克沿着什约克河到斗拉特别奥里地的DSDBO公路,这条路全长公里,是印*在拉达克地区最重要的前线通道之一。

加勒万河口直面印*的DSDBO公路的蜂腰位置,印*认为这里会对其造成重大威胁,故而在河口西岸有一个营地,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也与印*的此种想法有关。

而DSDBO公路的终点是印*在德桑普平地的斗拉特别奥里地,印*在这里有营级的基地,是印度最靠前的高原基地。

印*的这个基地在喀喇昆仑山口之下,距离我神仙湾和天文点边防连极近。

因为印*的公路建设等级较低,为了确保前线补给工作,印*在这里构筑有一个简易机场,可以供C运输起降。

由于该基地所在的德桑普平地海拔较高,印*的非战斗减员也是不少的。以前段时间的情况来说,印*极可能在这里部署了大约12辆坦克。

以上便是印*第3步兵师和锡亚琴冰川旅的驻*概况了,不难看出,这些兵力虽然不少,但大都是撒胡椒面一样沿着交通补给线摆出了一字长蛇阵,其中几个主要营区集中了印*大部分的人员、技术装备和物资储备。

由于这些印*的营地都在距实际控制线公里内,所以战时一旦被打掉了补给线和集结地,这样的一字长蛇阵就会被斩为数节,长蛇也便成了死蛇。其蛇头再大、*性再强,也便没了任何作用。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